何大林书法家?
何大林,1945年生于江苏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市政协第七、八届委员,第九、十届文史研究馆馆员等。 自幼酷爱书法艺术,数十年临池不辍。其作品多次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并入选全国性的展览和大赛二十余次。曾获江苏省群众书画展一等奖、第二届“黄河杯”书法竞赛二等奖;获首届“炎黄子孙”书画大赛银奖;入选日本第20回国际书艺展览和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入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资格);入编《中国当代诗坛名家代表作·诗词卷》、《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家辞林》等十几种典籍。出版有《何大林书法作品选集》等。
编辑本段社会评价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这样评价他的草书: “何大林的书法创作与其它许多专业或业余作者不同,他是在文学创作之余进行书法创作的。因此,在他的笔下,字中有了故事,有了情节,有了情感,有了韵味……我常想,一个从事写作的人,如果能在自己的作品中适当地加入一些书法元素该会多么美妙啊!因为文字与线条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符号,当它们相遇时便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那将会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心灵的享受……” 原江苏省文化厅厅长周汝忠说:“你的书法作品既有碑学之雄强浑厚,又有帖学之灵秀飘逸,更有篆隶楷行诸体皆善的独特风格。特别是以你这样的工作条件能取得如此成就,更显示出你的才华。希望你在未来的征途上继续攀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 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维民在点评时称道:“你不仅对王羲之、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等的技法掌握得十分纯熟,而且能够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你的书法用笔上溯北魏,下追明清,追求朴拙老辣的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你的草书,气势开张,结体灵动,既吸收了怀素狂草的‘一笔书’笔法,又保留了王铎‘散乱’的特色,还借鉴了孙过庭的笔法,在章法布局上也打破了前人‘一字成行,一行满纸’的老套路,使整幅作品显得疏朗而灵动,这确实很不容易。 ” 曾任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兼省文史委员会主任、著名诗人、书法家周毅先生曾撰文《赞何大林书法》云:“读大林书法作品,首先映人眼帘的是那苍劲有力的笔力,还有那遒健俊逸的字态。如他所写的自作诗《金陵怀古》:‘六代江山今何在?秦淮烟树碧悠悠。登临不尽兴亡感,只向游人笑不休’,字字刚中带柔,骨中有筋,大气磅礴,挥洒自如。再看那幅‘龙飞凤舞’‘虎跃鹰腾’四个字,就更为可观了。观此书作,使人仿佛置身于深山峡谷之中,只见那奔流直下的瀑布,那咆哮汹涌的江涛,令人胆颤心惊,惊心动魄。再仔细欣赏,原来他是用篆隶笔法来书写的。这种字体是隶书演变而来的,它具有篆书的笔法,隶书的结构。因他大量地运用了篆籀笔法中的‘八法’——横、竖、撇、点,捺、折、勾的写法,所以使得他的这幅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 周先生的评语可谓切中肯綮。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何大林就在文学创作之余孜孜不倦地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几十年来,尽管受到各种琐事的影响,但他始终没有中断学习和探索的脚步。为了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即使再忙再累,他也从不间断一日临帖、一日创作的功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造就了他今天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 何大林的隶书取法于汉碑和汉简,其结体方正,笔画精到,方圆并用,古朴典雅,富有金石之气。他的楷书多取自唐宋法帖及魏晋碑版,笔法精妙,神采飞扬,气韵生动。他的草书则多取法于大草,在吸收怀素、林散之等大家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传统束缚,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即以狂草笔法书写行草书,将大字狂草的雄阔、奇绝和楷书法度严密的特点融为一体,形成了“狂而不野”“密而不挤”“快而不乱”“凝重不失轻灵,奔放不失法度”的艺术特点。这些作品,无论结体还是章法,都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和美感的体验,表现出一种自由洒脱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在当今书界,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作者大多走传统的路子,他们或是循规蹈矩,或是独辟蹊径,都在努力寻求自己的风格。但何大林却另辟蹊径,他打破常规,把狂草笔法运用于行草书之中,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相信假以时日,何林的书法定会大放异彩,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