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沁色怎么来的?
“沁”是指翡翠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内部化学成分和结构发生的变化。由于影响翡翠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在地下水环境,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沁”主要指翡翠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产生的变化,可分为白化、褐黄化和灰绿色化等类型。 一、白化 水化是自然界常见的物理现象,当翡翠置于水中时表面会吸附一层水膜,水膜的厚薄取决于环境湿度,因此湿度大的地方比干燥的地方更容易产生水化。
二、褐黄色化 这种颜色改变的原因主要是褐铁矿浸染造成,部分样品在抛光后可见黄色调,但着色部位并不均匀,且颜色多呈颗粒状;不抛光标本的黄色部分则多呈云雾状,这与翡翠中的矿物成分有关,黄色颗粒状部分主要为锰铝质组成,而云雾状部分主要以钠长石为主。
三、灰绿色化 这一类型的变色与铁、镁离子在翡翠中的扩散关系密切,颜色多呈雾状或云絮状,分布较均匀,也有少部分呈线条状。 除了上述三种主色调外,还有一些样品出现了红色、黑色等变色现象,但是比较淡,不易察觉。 这些非主流颜色的形成原因目前还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颜色变化都属于色变性,是由于外界环境影响导致翡翠本身的颜色变浅或者消失,也就是俗称“褪了颜色”,这种变化对翡翠的价值有影响,但是效果都不明显,比如长时间放置在抽屉里的翡翠手镯,表面可能就有一层薄薄的色变,但整体仍然会呈现出比较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