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圣旨有收藏价值吗?
要了解光绪年圣旨是否有收藏价值,就要了解什么是圣旨,圣旨是如何制作,圣旨的文化底蕴以及圣旨的种类,下面一一给大家讲解。
什么是圣旨
中国古代帝王用于颁发的文书命令,又称“诏令”、“政令”。夏代称“敕”,商代称“命”,周代称“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称“诏”。汉文帝时,称“制诏”。唐太宗时,称“敕”。宋神宗时,称“圣敕”。元、明、清三代沿称“圣旨”。
古代圣旨都是黄绢丝织品,颜色考究,庄重华贵。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定,天子冕服之制:“袍以织成,裳以纻缯,绛纱为里衣,佩黄精玉佩。”唐制,七品以上服饰有五色带,行则佩之;六品以下,惟三品以上许服孔雀衣,七品以下不得衣织成。而宋代规定,非天子不得衣黄。故黄色的圣旨即为最隆重的圣旨。
圣旨是如何制作
“奏是口头报告,词意为奏请;奏折是指官员上给皇帝的书面报告。根据清制,事无巨细,皆须奏报皇上。若是军国大事,则用奏章;若是日常的例行公事,则用奏折。奏折的体式,因事务不同而各有规定。但大体都有首项,称为‘奏款’或‘沥陈’,然后是具奏人的姓名、日期,再接着就是奏事项和详情。其文字或简练含蓄,或酣畅酣畅,依具奏人的不同的身分、地位与性格而各异。”
圣旨的文化底蕴
据史学家考证,中国圣旨制度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最初的圣旨以口述的形式传给史官,史官再把圣旨记入史册。随后,圣旨逐步以帛书的形式出现,之后再演变成以羊皮纸为材料的封缄制。不过,此类封缄制直至唐朝时才普及。
到了宋代,由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皇帝害怕手下的大将也学赵匡胤夺得宫玺,于是禁止大臣们收藏圣旨,以防变故。宋神宗时,太史令赵朴请恢复开宝年间旧制,许大臣家藏御书及圣旨,圣旨制度在此时得以复兴,同时,刻字匠郑怀新被授予“左班舍人”的官职专门负责书写诰命、官告、赐金紫、赐绯、恩赦、大诰、制敕等。
元代取消了御书,专门成立了蒙古文字圣旨局,由儒臣二人掌管,专门起草圣旨。
圣旨的种类
其制度,用朱丝络束于牌上,左右钉,中缀红绢,送御笔文字于内中门内东西墙边,附书日时施行。若内中发出,就于门内东西墙边写毕,即令赴职御史赍出外边,上马施行。又敕有司,若直日御史不赍圣旨出外边去者,降两官,有官者寄禄,无官者省勒归田。
又,常岁指挥,除每日奏事,月终别进一道《月令圣旨》,岁终别进一道《一岁天下诸司圣旨总述》,将全年应事立言,具书榜揭出。
又,每岁进《圣制诗》一卷,及《腊月晦日》、《二月林卿令》、《十二月磨捶》、《春晓双鸥》、《夏日宿雀》等图,皆帝亲书。时赐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