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活藓会变绿么?
会,但是很慢。 “活藓”是行业里对“翠性”的俗称,主要指翡翠表面可见的一些像霉菌一样的东西。其实它跟翡翠的成因有关,在翡翠形成初期,表面有一层风化壳,里面会包含一些晶体,因为形状像冰糖,所以被称为“石花”或“石棉”;还有类似草木根须状的物质,叫做“草花”或是“水草”。
“水草”和“石棉”都是绿色或者暗绿色的,所以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有“水草”或者“石棉”的地方都会呈现绿色,这算是翡翠的“翠”,也就是“翠性”。 另外,“翠性”也有明显的行业标准,它是指用肉眼观察时,在翡翠的表面可以看到一点、一条或者一片绿色。这一点可以是一只眼睛看到一粒绿点,而另一只眼睛看到的是空的,即只有一片(条)绿色,而看不到任何其他颜色。
不过,天然翡翠中存在的“翠性”往往是成片状的,就像“水草”一样的,而且颜色也不是纯粹的绿色,而是绿中带灰或带黄。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翡翠原石受到外界的侵蚀作用比较明显,里面的“草花”被氧化成黄色,而外面的“石棉”“石花”又被慢慢溶蚀,使得原本排列紧密的“草花"变得松散且长短不一,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翠性”。 但是,如果翡翠的结构遭到破坏,“翠性”也就没有了。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当翡翠被切割后或者是镶嵌成首饰后,由于加工过程涉及抛光等工序,需要刮去表面的涂层,这样就会破坏其结构,导致失去“翠性”。当然,如果没有外部损伤,仅仅是作为饰品戴着的话,一般问题不大。 但如果是泡在溶液中,比如浸泡在液体中,或者是浸渍在有机溶液中,那么时间稍长,也会失去“翠性”,不过,这种处理对翡翠本身的质量是没有影响的,只是失去了鉴定时的“身份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