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讲究什么变化?
谢邀! 中国画论中提到的“笔墨”,是个宽泛的概念,代指一切可以表达情感、意志、认知的形态——线条、形状、结构、构图等等都是笔墨内容的形式。而“变化”指的是这些形式的来源和表现方法。 简单地说,就是怎么把大脑中的东西放大的过程。
因此我们讨论“变化”就需要从两个方面说:一是“变化”的内容是什么;二是如何表现出来。这两个问题又可以进一步细化: 第一个问题的核心是“形式从何而来”——这个“形式”包括笔法、墨法、颜料等所有可以构成画面的物质材料和技法。
古人对于形式的来源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外师造化,一种是内得心源。 也就是说,或者向自然界学习,或者向内心世界索取。当然内外兼修最好。 至于第二个问题——“怎样表现出来”,则涉及很多问题,比如题材内容、人格情志、文化传统等等。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仍然是技法和思想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技法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无论何种风格的中国画,总是由大大小小的画面构成的。而无论多么小的画面,它都有两个基本的元素组成:一是个人的主观因素,如作者的情感、理想、生活状态等等在画面上的延伸;另一个则是自然界的物象,即所谓的客观因素。所以无论个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形式”的范畴。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这个“形式”是怎么来的? 当然是创作的结果。既然有了创作,就必然遵循一定的技法原则。而这个技法的源头,要么来自于向自然的师法(外师造化),要么是来自于创作者个人的心源(内得心源)。 但不管是哪方面,总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这就像创作本身是由无数个细节组合而成一样。而每个细微的细节,都包含有作者的思考和情感。它们或是作者主观世界的投影,或是自然界景物的放大,总之都是有迹可循的。
再说思想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任何一件作品,都带有作者的思想烙印。这是不容质疑的。但是如何把这个思想呈现出来,即通过怎样的思路去进行描绘,这却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因为思想和精神总是面向未来的,它是引导你前行、开拓未知领域的动力源泉。因此思想的呈现方式就有了一种主动选择的意义了。 所谓“变化”,实际上就是如何将大脑中的事物放大并呈现出来的过程。而“怎样表现出来”和“如何产生这种变化”又共同构成了这个“如何呈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