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画有哪些?
中国的人文画,其实和整个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审美趣味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呢?其实和我们现在也是差不多的,也是每天朝九晚五去工作,然后回到家有的时候可能还加班到很晚。那他们在上班的过程中会干什么?可能有的会看看花草树木啊,吹吹凉风啊什么的,但是大多数可能还是在想今天工作了几个小时了,还有几个小时要加班啊之类的。这样下来一天过去了,周而复始,一年过去了,周而复始……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让人变得麻木,所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文化的人)他们就想到了要逃离,要去寻找一种解脱的方式或道路。于是很多人就选择了读书——通过读书去进入另一个世界,在另一个世界里寻求解脫。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陶渊明”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其原因就是因为陶渊明在历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引入了他的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坐在菊花旁边看着南山,一下子就忘记了今天的忧愁和烦恼;“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晨我去地里干农活,晚上戴着月亮回家。这就是陶渊明,一个真正意义上脱离世俗的文人,一个以田园作为自己归宿的文人。
除了陶渊明之外,还有一些人也是通过读书去逃避现实。比如说我们在语文课本里学过的王维,他被人们称为“诗佛”——他的诗句一出现仿佛就能见到空灵的佛主,感觉到生命的禅意。实际上,很多诗都是他为了逃禅而作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旧山松竹老,新雨草虫鸣。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尘埃”……只有进入了这个诗词的世界,他才可能摆脱现实的烦恼。
中国人文画分为:文人画和仕人画两种。文人画重文人修养,追求天人合一;仕人画重达官显贵,多有阿谀献媚之像。现将二者论述如下。
(一)、文人画——重文人修养
文人画具有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的艺术特征,是文人以诗文的体裁为绘画命题,以自然的物象为表现手段,以写心(精神)为绘画目的创作出的绘画作品,是“文人”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文人画重视文学与哲学在绘画上的渗透与融合,集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三位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其特征。
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甲第(甲第——中国人文画的特定名称),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文人画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文人特质,而且包含着文人的思想感情,他们将要表达的感情“渗入”到所描绘的物象中去,从而达到“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因此,文人画家常以奔鹿、平坡、山涧、幽兰、翠竹、梅花、松柏等物象作为寄情山水、啸傲风月,孤标见五,超凡脱俗的象征。
文人画是人文画的主要代表,它开始于唐代,是唐代到宋元时,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昌盛和鼎盛的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意识形态方面的儒、释、道“三家归一”的思潮已经形成,“内圣外王”精神逐步趋于完善,文人们对社会、人生、宇宙的参透力不断加强,文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价值观念的自觉性与独立性不断增强,文人们的“文化——人格”精神不断发展,绘画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也向着注重体现人文关怀、思想和精神的方向发展。这种思潮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使文人画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美术潮流,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画家,如:王维、苏轼、唐寅、徐渭、郑燮、朱耷(八大山人)等,以及他们创作出的艺术精湛,富有独特艺术个性和美学个性的、传世不朽的的杰作。
(二)、仕人画——重达官显贵
仕人画和文人画相似,重诗、书、画、印的结合,题材以梅、兰、竹、菊、松、石等为主,借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寓意。区别在于:仕人画的作者不是文人,而是官场上的“达官显贵”;创作目的与文人画不同,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社会影响也不如文人画,无代表性、有影响的艺术作品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