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注重写实还是写意?
不强调写实,也不刻意追求写意! 中国画在历代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技法上讲究笔法、墨法;在构图上讲究疏密、聚散;在表现形式上讲究线条、笔墨;在内容题材上不仅有人物、山水、花鸟,而且有书法;在审美上讲究“气韵”“意境”等。 这些看似虚的内容其实都与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有关联。中国的绘画工笔与写意都是指的用笔或工具材料,“工笔”就是用工细的笔墨作画,“写意”就是写意性地用毛笔作画,这里的“笔”是抽象的,指代用毛笔书写和作画。
如果换成铅笔、钢笔或者板绘就算不得“写意”了(当然也许有例外情况)。是否“写意”主要取决于工具材料的选用,其次才是作画时的思维情绪。如果画家采用写意的方式去创作工笔画也是有可能的,比如说徐渭作画时有时也工,比如他的虾、牡丹花,陈老莲的人物创作品也有工整细致的时候,比如《人瑞图》。
所以中国画不存在所谓“侧重写实”“偏向写意”的问题,问题在于你画的是什么——题材决定内容,而内容往往决定形式。如果你要画一个人像,那么构图、用笔、设色都要遵循人物造型的规律去体现,不可能随心所欲。如果是一幅山水画,除了山川云海树木房舍以外还要有空白,有云雾,有水流,有道路。如果是一幅花鸟画则要有枝叶花朵有飞雀游鱼还有石头。这些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至于“写意”更是中国书画特有的概念,指的是书体而言,也就是说字要写得写意些——“意”在这里相当于繁体的“意”字,多一笔,意思是“随意一点”之意。 总之,研究中国山水画必须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演变,了解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和他们的风格特色,这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建议看看有关的中国美术史书籍。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历代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无数。中国绘画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古画品录》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绘画理论专著,在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品评绘画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之中,以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为最重要和关键。气韵生动是整个作品的总体标准,而骨法用笔是技法的准绳。
谢赫所说的“气韵”和“骨法”从古至今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解不一。但是,无论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来讲,“气韵”和“骨法”都是具有中国特殊文化内涵的美学理念。它们既是对中国绘画技巧性评价的标准,同时又是中国画审美理念在绘画技法中的体现。从“气韵”和“骨法”这两个术语的提出,足以见得中国美学思维模式是建立在文学、哲学、音乐、绘画等多方面共同融合的基础上的。中国画的技法中蕴含着中国哲学思想,绘画的线条之美就像文学、音乐中的节奏之美。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不仅是一门视觉艺术,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门听觉艺术。
“气韵”和“骨法”作为重要的绘画技法,已经流传了一千几百年。然而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绘画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技法纷繁复杂,绘画的风格更是精彩纷呈。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讲“夫自草隶兴,而群相远,骨气、肉形,本于一身,草隶之书,骨力而相宜,自然齐于古人”。他把中国画的“骨气”与书法的“骨力”相结合,相互联系。“骨法”作为“骨气”和“骨力”的绘画技法,在后世一直沿用,而且把“骨法用笔”当作一切用笔技法的总体评价标准。
在现代画家中,徐悲鸿和黄宾虹对“骨法用笔”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徐悲鸿主张用西方科学的解剖学和透视学来写实中国画。他认为“古法”已经衰落,需要学习西方来挽救。因此,他用“任凭天性而直写,是为内美”的思想,重新定义用“骨法”和“气韵”的绘画技法,从而达到“中国现代派”的绘画标准。徐悲鸿用“任凭天性而直写”这种现代主义的绘画观点,把“骨法”的“力”与“气韵”的“生动”完美地结合,在笔墨上把中国画的技法发挥得透彻淋漓。
与徐悲鸿不同,黄宾虹更坚持传统的绘画技法——六法。黄宾虹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提出“内美”为重要绘画技法并付诸实践。“内美”这一术语的提出来自《楚辞》:“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文中“美人”是指楚怀王,而“美人”后来用于比喻品貌高尚的人。黄宾虹认为“外美”,是容易发现和摹拟;“内美”则是深藏不露,须以平生之力去研求方能体会得到。黄宾虹坚持传统国画技法,又不断探索,从实践中总结出“笔法”和“墨法”。他的“内美”把“外美”与“内美”辩证地结合起来。
在“六法”之中,气韵生动是最主要和最高的标准,同时“气韵”和“骨法”两者的关系也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气韵”侧重于内容,“骨法”则重在表现形式。“气韵”和“骨法”是古代画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它贯穿了绘画艺术的方方面面,是绘画思想和技术的总称。“气韵”和“骨法”是传统国画技法的基本技法,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