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有没有种水?

阿碧可阿碧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当然有,而且品级和今天一样分的很细。 清代的玉材来源,除了缅甸外还有云南等地,当时还没有开采玉石矿,所以料子比较薄(不如现代打薄),但透明度比现在好很多,接近玻璃,称为“水头足”或“浓淡”,颜色也偏深(今天的颜色偏淡),所以当时也是以翠色正而闻名。

从工艺上看,由于没有电锯等现代化工具,切料及加工都必须依靠手工,所以切割讲究不能破坏原料的整体视觉效果,必须尽量保留用料,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块大几倍的料子能做出一模一样的两件作品——其实这是留了边缘作为做工的。这也导致了玉器制作流程繁琐,用料非常考究。

从成品看,由于工艺不同,出现了工料费不一样的情况。当时很多作品都是“差料不工”,就是说用料差的部位做简单装饰就可以,比如现在叫做B货的地区,在清初是上好的材料,因为颜色好,透明度高,且加工时不算工钱。C货地区在当时就是下脚料,因为颜色不好,一般只用来做花件,或者做小饰品用。 现在来看,当时的差料其实是好料,因为加工时的切割和抛光方法导致透明度降低,现在再拿出来重新加工,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品质了。另外,由于年代久远,一些瑕疵也不易看出来。如果碰上有喜欢这类作品的当代文人和艺 人欣赏,价值就更高了。 不过这种工艺已经失传,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掌握着,而且随着现代工业科技的进步,以前那种完全不破坏原料整体的切割和雕刻手法也已经逐渐被淘汰,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的“全料”作品实际上是经过打薄的,而且往往厚度还不止2mm——这在当年可是大罪过啊!

历凯历凯优质答主

和翡翠现在所谓的“玻璃种”类比。翡翠的“老坑”基本是细腻晶莹、半透明至透明感觉的。古时没有玻璃,所以“老坑”的标准也不是以接近玻璃的通透为目标。古翡翠以“莹润”(晶莹细致润泽)为最上品,但当时对翡翠颜色的研究比较少。现代翡翠颜色和质地“种”并重。“种”有:老坑、新坑(硬生)之分,老坑有冰种、玻璃种、芙蓉种等等。

和田玉也是越老越好,年代越久,玉质越油润,上等和田籽料的特征就是:越盘玩会越润,因为含脂量高。也有的和田玉是“干”性玉质,盘玩也不会很润。翡翠的“老坑”、“新坑”是矿脉中形成的。形成年代远,被地质运动冲击出来长期风化,玉石外表包有暗褐色外皮(称为璞),这种“老坑”玉质细腻晶莹、温润纯净。

“老坑”多产于老矿,产量小,价格高,其颜色有湖绿、秧苗绿、祖母绿、蛋清绿、苹果绿。也有白、墨、紫等颜色。“新坑”也称“水石”,其质地粗松,透明度不如老坑好,且色浓艳而偏蓝,常有黄色“藓钉”。新坑翡翠产量很大,由于水头足,色艳,也很受人们的喜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