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有没有种水?

阿碧可阿碧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当然有,而且品级和今天一样分的很细。 清代的玉材来源,除了缅甸外还有云南等地,当时还没有开采玉石矿,所以料子比较薄(不如现代打薄),但透明度比现在好很多,接近玻璃,称为“水头足”或“浓淡”,颜色也偏深(今天的颜色偏淡),所以当时也是以翠色正而闻名。

从工艺上看,由于没有电锯等现代化工具,切料及加工都必须依靠手工,所以切割讲究不能破坏原料的整体视觉效果,必须尽量保留用料,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块大几倍的料子能做出一模一样的两件作品——其实这是留了边缘作为做工的。这也导致了玉器制作流程繁琐,用料非常考究。

从成品看,由于工艺不同,出现了工料费不一样的情况。当时很多作品都是“差料不工”,就是说用料差的部位做简单装饰就可以,比如现在叫做B货的地区,在清初是上好的材料,因为颜色好,透明度高,且加工时不算工钱。C货地区在当时就是下脚料,因为颜色不好,一般只用来做花件,或者做小饰品用。 现在来看,当时的差料其实是好料,因为加工时的切割和抛光方法导致透明度降低,现在再拿出来重新加工,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品质了。另外,由于年代久远,一些瑕疵也不易看出来。如果碰上有喜欢这类作品的当代文人和艺 人欣赏,价值就更高了。 不过这种工艺已经失传,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掌握着,而且随着现代工业科技的进步,以前那种完全不破坏原料整体的切割和雕刻手法也已经逐渐被淘汰,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的“全料”作品实际上是经过打薄的,而且往往厚度还不止2mm——这在当年可是大罪过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