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念珠用什么做的?
我有一串唐代的琉璃珠,是我外婆当年出嫁的时候她娘给她买的。 琉璃是唐朝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在洛阳出土过一批唐代的玻璃器,经科学检测这些玻璃器的成分和制作工艺都与古罗马时代的琉璃( Glass)接近,可见唐时我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琉璃制造技术。不过那批文物出土于中世纪的洛阳,不知道能不能代表唐朝初年的工艺水准。 这串珠子是十二颗颜色的珠子组成一个圆圈,每两颗颜色相同的珠子中间有隔珠(就是带孔的圆片,作用是为了便于在捻转念珠的时候让手指上下移动更方便)。这种结构跟现在的108颗佛珠完全一样,说明这种形制的佛珠在唐时就已经出现了。 我这串珠子用的颜色是红、黄、蓝、绿四种,应该是古代的四色素琉璃。现在看起来颜色已经不鲜艳了。这正说明了这种琉璃是天然颜色的特点,因为近代人工染色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了,所以用现代的技术染色后的琉璃颜色是不会褪色的。
念珠本为持诵计数之用,在没有制成珠串之前,僧人取一定数目的木石,放在固定的地方计数。据藏文史籍记载木石念珠在松赞干布时期就有,吐蕃王廷的重臣大臣像大臣禄东赞、尚松热等人皆持用。后来,人们用紫檀木、琥珀、黄晶、猫眼石、珊瑚等珍贵之物,磨成珠子,制成珠串,作为念珠。这样,持珠计数和佛事活动越来越盛行起来。
松赞干布时期,内地和吐蕃的佛教徒,用玉石制成念珠,但制作的方法不同,如云游僧人念珠珠粒小而串的数目少,居士用的念珠则珠粒大而数目多。后来把玉石念珠作为珍贵物品,敬献给松赞干布。
至于藏王和大臣用的念珠,有金边琥珀念珠、水晶和碧玉念珠等,这些贵重念珠的制作方法,与后来的一样,每25颗珠子一排,每排之间用一颗大间隔珠隔开,106颗为一串。
当时,念珠不仅在上层社会中流行,而且在一般的佛教徒中,也相当普遍,特别是从事坐垫编织行业的艺人,个个都佩带念珠,而且他们也制作玉石念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