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书是中国标准书法吗?
不是,所谓标准草书只是近代人们对于草书的整理和修订。 什么是标准草书呢?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翰林院开始主持编纂《康熙字典》,至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全部完成,历时42年。在这部字典中,收录了历代书写汉字时所采用的偏旁部首,以及这些偏旁部首的写法。这就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康熙字典》,而这套字典中所采用的字体就是“官版体”也就是官方认可的字体。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许多学者都试图对这种“官版体”加以改进,比如梁启超让商衍鎏、于右任等人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同时为了便于新名词用字,还特地将《康熙字典》中的木字旁改成火字旁;另外像唐兰、商承祚等人也都作过类似的工作。但是真正令“官版体”面目一新的还是陆维钊。陆维钊(1893-1980),浙江平湖人,当代书法家、教育家。早年先后师从书画家吴昌硕、赵之谦门下,书法上受褚遂良影响较大。其创作功底扎实,尤以行书见长。1956年任浙江大学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并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在陆维钊之前的许多人所作的努力,都是希望能够对汉字的字形有所规范,但是陆维钊却另辟蹊径,他在研究汉隶、汉铭文的同时,将目光集中到了汉代的古文字学上。陆维钊认为学习隶书要“由汉入魏”,而学习楷书则要“由汉入隋”。他根据自己对于古文字结构的分析,将传统的笔画、偏旁加以调整,创造出了新的字体——陆体。后人评价陆体的书法“结构平稳,运笔快捷,笔画整齐,气势贯通”。
除了自己的字外,陆维钊又借鉴唐人笔法,融合北魏碑志,创造了“北派”风格的新楷,即所谓的“陆意楷”。他的学生钱君匋称其“结字近于魏晋,行笔远承南北朝”。正因为如此,陆维钊的书法受到当时乃至后来的许多人的欢迎。
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教科书上的毛笔正楷书法,大多都是出自陆维钊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