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主题的中国古画有哪些?
天凉了,加衣服。天气冷了,多喝热水。要感冒了嘛?吃颗药。要睡觉啦?早点睡!天冷加衣,多喝水,早点睡……这大概是今年最火的网络用语了。从这句简单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感知是很灵敏的——温度和日照的变化非常明显,他们很早就掌握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中国古代有许多反映秋天景色的诗篇,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王维当时被贬至边塞,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虽然心境苦闷,但大自然的美还是让他暂时放下了烦恼。他的这首诗写出了秋天的清爽、静谧与美。 除了王维外,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也颇有名气——“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古踪。”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用诗词歌赋表达情思,还以书画记录自然之美。在所有的绘画题材中,山水最能体现季候变化,因此许多画家都喜欢画山水来表现时节变迁。 北宋·郭熙《早春图》(部分) 五代十国时,南唐翰林图画院有一项制度,就是每年春分,皇帝会命画师画《芳春》二十扇;立夏,再命画师画《炎夏》二十扇;立秋,又命画师画《金秋》二十扇;立冬,则画《寒冬》二十扇。这些画并非只是为了描绘四季变换,还有一个用处,那就是作为朝廷赏赐给大臣们的纪念品。 不少人都以画春、夏、秋、冬四景来展现自己的才艺。宋元之后,文人士大夫对梅兰竹菊四君子情有独钟,于是“四景”就变成了“四君子”。明代画家苏彦采的《梅香胜雪图》,就描绘了雪中梅花的优雅姿态;清代恽寿平的《海棠蛱蝶图》则展现了春天百花争放,蝴蝶翩跹的美景…… 不过,以上提到的画作如今都已经散佚。想要欣赏到更多的古代四季题材的画作,我们还得依靠着宫廷画作和民间收藏。
秋兴相关题材的画作在唐代张萱、张彦远的画史文献及诸多宋代文献均有记载,然而现存传为古代画家所描绘秋景的作品大多属于山水和花鸟画领域,为南宋夏圭《秋山萧寺图》、马和之《枫鹰雉鸡图》。南宋以后,文人式秋意笔墨渐兴,文徵明、沈周、八大山人、石涛、金农等著名文人画家,都留下大量描写秋日兴味的水墨画作。
金农笔下几笔写就的“空枝”,枝头竟自开着数点娇嫩黄菊,自有一分“秋光着意留诗客,已放江城一树花”的秋心自得;马和之笔下枫叶飘零,苍鹰却引颈而视,雉鸡自顾自地在树干上梳理着尾翼……笔墨点染之间,秋寒尽收,秋兴却浓。八大山人《秋兴图》用极为简练抽象的笔墨勾勒出秋水、孤舟、枯木与怪石,画中小舟不设舟楫,一老翁垂钓于舟首,舟尾一童子侧首静候,整个画面在大块空白的映衬下愈显空寥寂冷、萧瑟凄迷,而老翁却怡然自得地沉浸在渔猎与垂钓的过程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洒脱跃然纸上。
马和之的《枫鹰雉鸡图》中,一鹰一雉分别占据画面两侧,彼此之间形成对峙之势。其时已是初秋,枫叶飘零,枝头空空,鹰眼却直勾勾地盯着雉鸡,目光炯炯而逼真;而原本引颈而视枝头枯叶的雉鸡,突然发现危险的降临,惊恐之余想要逃离却逃无可逃,转过身来面向鹰时,那份仓皇与紧张尽在脸上。整幅作品构图奇巧新颖,鹰雉的矛盾冲突突出,描绘细腻逼真,体现了宋代绘画形神兼备、细致精微、格调高雅的艺术特征。
张萱画过《明皇秋猎图》,张彦远画过《八月杀场围猎图》;北宋的郭熙曾画过《秋山秋色图》,其子郭思著文称观此画,“则清秋之气,宛然在目前,故维善绘事者能如此。”《宣和画谱》记载宋时马贲“长于作水景花鸟,作秋景尤工。”李嵩画过《秋庭对弈图》,刘松年画《秋窗读书》、《秋庭戏婴图》,赵伯驹作《天水秋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