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会有500的吗?
在1948年,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前,因为战局的变化和物价的飞涨,民国政府曾经印制过500元面值的人民币,但是流通没有多长时间就收回。 而在1953年到1957年间,我国也曾印制行用过面值为500元的外汇券(当时实行的是外汇留成制度,国家发给企业的外汇要扣除5%的外汇公积金),但是流通的范围仅限于外资企业和华侨使用,在国内是不能使用的。
在1962年至1964年,由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调节市场和居民生活,中央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其中有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二元、五元、十元七种面值。其中最大面值是十元,而最小面值是一角。在当时,一套印有民族大团结图案的十元纸币很受欢迎,人们称其为“大团结”或者“大字版”。 在1980年至1990年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开始实行货币体制改革,同时发行了第四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最大的特点是将原来单一的固定汇率制改为弹性汇率制,取消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双轨制,并且开始允许外币兑换。在这个阶段为了适应外汇市场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印制发行了500元人民币!而这一版的500元可以说是最著名的500元了——因为其背面印满了花纹!
纸币是国家(地区)按国(地)规定的式样印制的并强制流通使用的货币符号,它有面值,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并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是在商品流通中由一些本来价值低于它所代替的货币数量的、经过国家法律确定的、专供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特殊经营凭证。
实际上,纸币的出现是为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并弥补金属货币在流通和使用中,有种种不便,如:笨重、不易搬运、质地不均匀、无法精确计算等的缺陷而产生的。
人民币500元的面额,从货币流通需要分析,是没必要的,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率较低。纸币的面额及流通数量,是根据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确定的。一个国家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待售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从货币流通规律得知:在待售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纸币流通量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数量和价格水平都会成倍增长,但由于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因此纸币流通量增幅会较商品数量和价格水平增幅小,增幅大小由货币流通速度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