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二钱等于多少人民币?
先引用一段明初的经济数据,《永乐大典》里记录着明初的税收情况[1]: 洪武元年(1368),征粮405万石; 洪武二年(1369),征粮732万石; 洪武三年(1370),征粮1049.9万石; 洪武四年(1371),征粮766.8万石; 洪武五年(1372),征粮766.2万石; 洪武六年(1373),征粮788.1万石; 洪武七年(1374),征粮996.2万石 [2] 这些粮食是纳税的主要实物资产,以大米为例(其他粮食按密度换算成大米),一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20公斤,那么一年的粮食收入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5亿公斤。
再看明代的货币制度,根据明代史料记载,明代中后期每银一两兑换钱千文(一贯)。[3-5] 而嘉靖末年,京师流通的钱仅一千零三十伍万余串。[6] 万历十九年(1591),光北京一地就有五千三百余两白银流出境外。[7] 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一两白银约等于400元人民币,如此推算,明代中后期的一贯铜钱价值相当于现在的四百元左右。
最后来看两钱的含金量,现在一般认为明代宝钞的发行量巨大,有“废纸”之称,但实际上由于流通领域的货币主要是铜钱,所以宝钞发行数量虽然多,但总体而言并不贬值,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大,其价值应当介于纸币和金属货币之间。 如果将一枚银币的价值看作100元,那么2枚银币就相当于今天的200元了。考虑到明代中期一贯铜钱相当于现在的400元,而2个钱又相当于今天200元,两者相除,就得到今天的1比400;而如果将一枚金币的价值设定为1000元,那么2枚金币就相当于今天的2000元,考虑上边的比例关系,最终结果就和今天1比200相当,这就是1比400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