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块钱面值的人民币吗?

秦岭近秦岭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以前发行过,现在没有了 1953年的3元人民币,俗称“苏三币”(因为其背面主图案是美国画家奥列弗·奥莱恩的作品《苏三》)。由于当时我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经济基础极为薄弱,为了发展经济和方便贸易,需要大量外汇。但因为当时国际社会上大部分国家都看不起中国经济落后、人口众多但资源匮乏的新中国,不肯卖给我们急需的外汇和工业用品。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手握世界上大多数的工业资本,是我们最需要寻求合作的国家之一。

在当时中美贸易中,我们除了出口一些资源性产品外,还出口不少纺织品和手工业制品,不过这些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竞争能力都很弱,经常是亏本买卖。但是,由于当时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只得硬着头皮做下去。

到了1952年底,我们手上的外汇已经不多,而购买急需设备和原材料所需的美元还有很大缺口,于是中央决定增加印制纸币,以解燃眉之急。不过,这时候的中国人民银行可没有现在这么牛,当时国内经济的调控主要靠计划来实施,物价水平也受到严格管制,因此央行增印钞票并不是很担心会引发通货膨胀。

1953年,人民币开始实行面额划分,其中最大面额为10元,其次是5元、4元、2元,最小面额为1元,取消了3元、2元的面额。这是因为从1951年开始,我国对私人资本的剥削收入开始征收累进税,最高税率达到90%以上,因此个人消费的必需品如食盐、酱油等都被管制起来,禁止自由市场出售。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消费时一般不用3元、2元的纸币,而是用1元的纸币(当时工厂职工工资一般只有十几二十多元,3元面额的纸币一个工人一天就能用完);农民虽然不纳税,但生活水平很低,也很少用到3元和2元面值的纸币。所以,这种小面额的纸币使用率非常低,发行这么多出来并没有影响通胀。

当然,如果只发行这10种大面额的纸币而不发小面额的,是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但是,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是统负盈亏的,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和工业化,大量印发钞票的同时却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抑制通涨,导致钞票发行多了,国家财政拿不出来钱,就不得不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公债利率,让民众承担更高的金融成本。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