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碧玉收藏价值吗?
我们从材质上来判断一下它的价值。 古代和田玉分为:白玉、青玉、碧玉、墨玉和糖玉。现在则分:白玉、青白玉、碧玉、黑碧玉等。 我们所熟知的羊脂白、鸡蛋清、核桃肉、腊梅香等形容和田玉颜色的词语都是描述白玉的,而“碧玉”就是描述碧玉的。那为什么不说“绿宝”呢?因为在古书所记载的碧玉,颜色不是我们现在概念的“绿”色。
古人所说的“碧”字在古书中指“青绿色”或是“碧绿色”——这跟我们今天对“碧”的认识可是大不一样哦! 《尔雅·释训》中就有记载:“碧,绿也。”“碧”在唐代也是“碧绿”的意思[1]。宋代《广韵》里也说:“碧,青绿也。”“碧”到了元代才渐渐有了“绿色”的意思——这也与我们现在所用的“碧”字相近了。所以明代《本草纲目》中说:“碧玉,今人谓之青玉者也。”说的就是青绿色或碧绿色的玉叫碧玉。
现在我们买的碧玉基本都是来自新疆帕米尔高原的俄碧(俄罗斯碧玉)或者加拿大碧玉。这些地区的碧玉,色调偏绿,而且有一些带有黑色的斑点,也就是含有石墨矿物,这是由其中所含矿物成分不同导致的。 那么,回到这个问题来,我们能看到,历史上“碧玉”两个字出现的时候,可没有现在的“碧”字含义——那会儿说的“碧玉”是现在的“青玉”哟。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造型和工艺 清代的玉器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制作一件玉器,讲究选料、设计、开料、粗雕、精雕、抛光、配座等多个工序,非常繁复,而且要求很高,比如细部要打磨得很光滑,厚度要做到均匀一致等等。同时,好的玉器还需要好的配座来搭配,才能体现其整体美感。如果一件玉器做工差,尺寸不够标准,材质与配色不协调都会影响其价值。
最后,我们来说说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玉器的纹饰和器物形制上。每个时代玉器上的纹饰都有其特点,比如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大多都带有一层薄纱似的表面加工痕迹,这叫“研磨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喜欢用勾连云纹;汉代的玉器喜欢在表面上雕刻云气纹;唐代的玉器喜欢雕刻海兽鱼藻纹…… 每种玉器上的纹饰都有一个故事,代表了某个历史阶段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取向。
同样,玉器的形状也有其文化特色。目前,我们见到的玉器有的做礼器用,有的做佩饰用,还有的是做器皿用的,每种器形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