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粮券有收藏价值吗?
我们这里最近在清理农村物资交换站的账目,发现了许多20年前发行的购粮券和副食品票。这些票据的发行量都非常大,例如1976年的粮票面额最大的是50斤,发行量估计最少也有几百万份吧。现在竟然还有人愿意花大价钱收购这些“旧货”。我想知道这些“旧货”的真正价值。希望得到您的帮助!谢谢! ——来自贴吧一位吧友的发帖
答主也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小生活在农村,对那个时代发行的各种票证是有深刻记忆的,也见过很多人收集这些东西。 先说我的观点:这些“旧货”有一定收藏价值,但并不像某些人所想的那样价值连城。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在于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预测的偏差和对历史进程的了解不够导致的。
我这里有一组数据,是1953年到2014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到2013年已经接近一年的生产力水平。
再来看第二组数据: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同上)。这一组数据的走势与第一组刚好相反,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出现了下降。
由于人们的记忆总是倾向于美好的方面,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忘记生活中不愉快的方面,因此就会以为生活水平一直处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这些“旧货”的价值自然就会很高了。实际上,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就已经不再印制大量的人民币了,这时的通货膨胀其实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1980年到1995年间我国的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了3.5倍,而同期CDP只增长了2.3倍。也就是说在这十几年间虽然物价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涨幅是不高的,国家并没有印发大量钞票以刺激经济增长。这一点从城乡居民收入上也反映出来,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幅开始显著高于GDP的增长幅度。
综上分析,我认为这些购粮券的收藏价值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该物品保存完好程度;
二是该物品发行数量;
三是该物品的使用时间;
四是该物品的持有人对该物品的情感价值。 情感价值是指一个人与一件物品之间的特殊记忆或感情牵连造成的心理价值。这个因素是最难衡量的,因为判断的标准只有作者本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