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扁方有价值吗?

范子轩范子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们要知道,“方”并不是指的方形,而是一个量词;而“扁方”也不是扁形的方,实际上它的专业术语叫做“扁簪”。 清 《种艺必知》 “女红部”插图 “发饰之属……四、扁簪,即扁方也。以翠竹为之者最便,插辫之中垂于脑后。” (这里要提到,一般对簪子的分类,是以其形状和用途来分的,而这里对扁簪的描述,却是以材质来分,所以这实际上是个错误例子!)

清 《女学指南》 “初编·饰具篇·簪” 图1-25 “又,扁簪一名扁方——用竹子制成,头部削尖,作为长条形头饰,插于头发之中,垂于脑后。” 这本书对扁簪的解释更为详尽: “将长长的细竹削去外皮,留竹青部分,用特制的刀具刮平,然后做成粗细合适的长棍,根据需要截取长度。

为了便于插入秀发,把两端削成尖形,再在中间挖一个浅洞,用来固定发辫。最后再用各色丝线、绒线搓成线绳,在顶端打结,用以悬挂珠饰或其他装饰品。由于这种簪子两头尖、中间细,故被称为‘扁簪’或‘扁方’。” 以上是两种常见对扁簪的解释,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用竹子等植物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形状为长方形且一头较细。不过,如果看到了真正的扁簪时,就会发现这些特点并不充分。因为除了真丝绸缎之类,大多数材料很难保持形状,尤其是头部比较尖的形状。而且,有的材料本身就不是长方形的。

事实上,对于扁簪,各书所言甚多,但所描述的特点往往互相矛盾,甚至是截然相反!如: 清 《京本通俗小说》 第二十七卷《错斩崔宁》:“原来他头上戴的‘扁簪儿’,正是白秀英所送。” 注:此处的“扁簪儿”显然是发饰而不是首饰了,而且是“戴”而不是“插”。

清 《天香楼随笔》第二集:“又谓妇人发饰谓之簪珥,又有扁簪……种种名色,不可悉数。” 以上两条记载,都对“扁簪”的形状和佩戴方式做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只是关于它材质的表述,却有些不一致。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认为,“凡簪珥之属,惟金玉为贵,铜锡次之……”而上述两条记载都提到“银扁簪”“乌银扁簪”——这说明至少在清中期,人们是使用银制材料的。至于清前期,是否采用其他材质,因资料所限,暂不能确谈。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来:

(一).“扁簪”或“扁方”是指一种女子发饰。

(二).它的主要材料有金、银、铜、锡等金属,也有真丝绸缎等。

(三).它的形状不是长条的,且与头部比例较宜。

(四).它一般被插在发型中间,垂于脑后,也可能“戴”在头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