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锥子有收藏价值吗?
要搞清楚为什么明成祖会赐给郑和铜尖锥。 明太宗时,太监郑和有“下西洋”的壮举,使大明声威远播海外。据载,郑和在第二次出海前,因战船不足,遂以木夹板为筏,由广西直下云南,溯江而上,再搭浮桥进贵州,经乌撒、乌蒙至滇中。在征服了云南北部和贵州部少数民族后,使西南边境得以安定,明朝的版图也由此扩展。如此劳苦功高,太宗特赐“郑文”二字为号。宣德年间又晋封郑和为“恭僖侯”。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上喜欢西洋器物,太监们自然要投其所好,到处搜罗。当时,民间但凡有得自外国或仿造西洋器物的,大多会被送到内廷,供皇帝把玩。而像铜角、铜锣、镀银盘子等物,更是受到太监们青睐。他们或以赏赐名臣,或以贿赂权贵,大肆分发这类物品。此类器物在民间流散很广。
不过,这些器具虽产自中国,但造型与工艺却带有浓厚的异域特色。这是因为,制作它们的工匠多来源于东南亚地区(包括今越南、老挝等地)。这些工匠一般被称之为暹罗匠,其来源多是明代征缅战争中投降或俘虏来的工匠。这些人受中国文化和技艺影响颇深,却难以泯灭自身特有的民族气息。这种中融西式的工艺,在明初的瓷器烧制上也可见一斑。
至于题主提到的锥子,应为暹罗匠所独有的工具。其在今天的广西、云南一带尚有遗存。使用这种锥子打出的洞,在中国传统的木工行业中称做“榫眼”或“燕尾榫”,又称“出榫”或“打榫头”。用如今的术语来说,叫做“开榫槽”或者“打锚点”。
由于建筑类木材经长期日晒雨淋,容易开裂变形,为了加强牢固程度,须事先打上这样的榫眼。有些情况,则是为了便于拆装,如在竹木材质的建筑家具中多见此种做法。 当然,这种技术也应用到了今天的生活之中。比如,有些木制家具如果需要更换内部板材,就需要预先打好类似胶合板的拼装榫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