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通宝所有都有价值吗?
从历史上来讲,明朝的钞(zhāo)币制度是极为失败的。明初朱元璋建立了一套非常严格的钱钞管理办法,严禁民间私铸、盗铸,甚至规定了各阶层的人使用的钱纹样式——老百姓只能用“洪武宝钞”,官员可以使用象牙雕成的印版铸造的“洪武元宝”,而皇族和亲王可以用白银或者金子铸造的货币。 这种极端的纸币制度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明朝初年社会经济基础较好,加上又有严格的管制措施,所以洪武时期的物价水平是非常低的。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这套体系就逐渐失灵了. 首先,明代的漕运出现了严重的亏空,朝廷的收入主要靠征发民捐和商业利润来补充,随着江南地区的土地兼并和人均耕地面积的缩减,政府能够收取的税粮越来越少;
其次,明朝中期以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迅速,江浙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些新兴的生产者根本看不起面值很大的洪武宝钞,而是热衷于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这就使得洪武宝钞越来越贬值;
明代中后期统治者不思进取,内外部环境相对安全,因此不再刻意维护纸币的信用,导致社会对纸币的信任度持续下降,物价飞速上涨。到明朝末年,洪武宝钞已经形同废纸。
除了洪武宝钞以外,明末还发行了万历宝钞、崇祯宝钞等,但在社会上并没有得到认可,使用范围极小。 清入关后基本沿用了明代的钞币制度,也出现过“币制混乱”的情况,比如乾隆年间曾经用“户部官票”代替洪武宝钞作为法定货币,但人们仍然喜欢用银和铜币,这就使得“户部官票”也很贬值,直到道光年间才有所改观。
明代的纸币制度是一种过渡性的设计,没有达到现代纸币发行的标准,所以在明朝中后期严重贬值以至于无法流通的情况下,也没有人想着去重新打造一套新的货币体系。于是,明代的纸币就演变为纯粹的财政票据,国家财政支出多少,就要印刷多少纸币出来。这就是“没钱的银行”的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