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五子登科什么意思?
1、“五子登科”是指旧时科举考试,连中五个名次的考生叫“五子登科”。 2、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东亚采用过的一种制度。由封建王朝所创立,开始于隋唐,在明朝和清朝达到了高峰。
3、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方法。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试行察举制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的科举制,至明清时期基本固定下来。
4、《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如今科名早占,官爵已定,不日就可以到任,成家立业,正好送孩子到学里去读书。” “五子登科”即指连中五种科目进士。旧时考中进士后,放榜之日,政府以红纸张黏贴在中榜者之额上,并画蓝笔五条平行线,象征五经博通,功名远大,称之为“状元眉”或“状元红”。
5、“五子”并不是一定指五个儿子金榜题名,有时也指五房孙子孙女皆有出息。例如明代杨士奇家族“五子登科”的故事就是如此。 杨士奇的曾祖父杨文德早年家境贫寒,后来通过考中进士入仕,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官职。
他的父亲杨允恭因父荫成为翰林院编修。 杨士奇本人更是勤奋好学,广涉群书,在永乐九年与洪熙年间先后两次考上状元。
他当官期间勤于政事,与胡俨、解缙三人并称“翰林三才子”。
杨家三个孙子也都考取了功名;此外一个孙子虽然未中进士,但也中了举人;再往下,到重孙辈还有一人中了进士。 所以,整个杨氏后代可谓是“五子登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