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部等多少尺?
1931年,江苏如皋一家商号与一旗旗主因棉布买卖发生矛盾,致使矛盾升级,最终打死了主人。而更令人惊讶的是,此案主审官员竟是后来担任国民政府司法院大法官的朱焕文。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设立司法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掌管全国司法事务。据曾任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庭长的程天放回忆:“当时设立司法院,有两个宗旨:一为加强对全国司法权的统一领导,二为提高司法人员待遇。因为从前清未造反起,到民国成立为止,司法权一直被地方势力挟制。至于司法人员,境遇极为低下。每逢遭地方势力排抑,或甚至诬控弹劾之时,辄有弃职潜逃者。“所以成立了司法院后,将司法权统一于中央,并于1931年设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专门的法律院校-中央法学院,专门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级司法官吏。”而朱焕文,就是当年被专门挑选送入中央法学院培养的国立第五中学的高材生。
由于天资聪明,朱焕文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学业优秀,尤其喜爱古今文豪的杰作,擅长写文章。但是,家境贫寒的他,并未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据朱焕文的家乡-江苏如皋市博物馆馆长蒋长岗介绍,清宣统三年(1911年),因家乡兴办实业需要人才,朱焕文被招入安徽庐江工业专门学校就学。辛亥革命后,学校改为国立第五中学,他继续在该校就读并担任学生会会长。
1931年,26岁的朱焕文从中央法学院毕业后,回到江苏如皋老家,迎接他的不仅有父母妻儿,还有正在筹备中的中央县人民法院。当时,中央县还未建院,当地基层司法组织还不健全,朱焕文职责任重大。
如皋历史上曾经两次建县,自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设蒋山县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设如皋县,一千多年间县治一直在今江苏如皋市如皋街道。其间,曾有数度设州立府,仍以如皋为治所。但真正让如皋名声大振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状元王氏家族。
清代状元王杰出身贫寒,幼年遭母丧,寄养于如皋岳家,靠自学成才并高中状元。授职后,他公廉勤谨,刚正不阿,因弹劾和查办贪吏而闻名。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翁同和,亦是如皋人。
位于如皋市东郊的定慧寺山门前,曾立有清代如皋名士王文绶所书的“皇唐世家”牌坊,纪念唐代王勃、王绩、王勃之弟王后等29个分支的王氏族人在京为官的情况。虽历经千年的风雨,“皇唐世家”碑坊已碑毁亭塌,但其中的“三世二王”,即王勃、王绩、王勃之弟王寿,分别官至右补阙、太子庶子、著作佐郎,堪称进士三龙。
27岁时,朱焕文曾作为主笔负责编纂《如皋县志》,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如皋区域地方文献。然而,朱焕文却在1938年的抗战中不幸沦丧。如皋市博物馆馆长蒋长岗在整理朱焕文史料时得到其家后人提供的复印件:1938年,在日伪军对河北道如皋、东台之间的下斜镇(今属江苏兴化)进行大扫荡时,朱焕文为了掩护当地干部及群众转移,毅然放弃逃跑机会,不幸被伪警逮捕。在狱中,日伪军多方诱降,但他坚定不渝,正气凛然,竟被日伪割腕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