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小称什么样?
民国的各种叫法很多,小称是其中之一。 除了小称还有“小秤”、“戥子”等。 “称”字有“衡量轻重”的意思。 而“衡”就是“衡器”“称量”的意思。 “衡”在古代读作héng(如“衡权”),现在统一改为chēnɡ(如“平衡”)。 “戥子”、“秤”和现在的“称”字用法一样。
1915年颁布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chèn”和“chēnɡ”。其中“chèn”是用来形容声音的,“chēnɡ”才是“称”的字形意思。
“戥子”这个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旧时药店里用来称药材的小型秤就叫“戥子”,它使用的秤砣体积很小。 这也很适合药店里“戥子一称,二两八钱”的场景。 因为体积小,所以称重的时候非常灵活。可以像筷子一样夹起需要称量的药品,轻轻放上去即可。 当然这种小巧的“戥子”不能用来称量贵重物品。否则的话,万一失手,就极有可能造成损失。因此有些商店会用大块的砖头来做托盘,上面压上木板来代替“戥子”进行称量。用这种方法来避免差错。 还有一种“戥子”的变种“杆秤”。因为其构造类似于“杆”的结构而得名。
这种“杆子”一般由木制或铁质制成,也有把铜皮包在木棍外面的。 使用时,被称量物放在秤盘上,秤锤用绳吊着挂在秤钩上。这样,当绳子绷直的瞬间,指针会指向相应的重量。 由于“杆秤”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因此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使用。直至今天,一些农具店中仍然有售。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用它称量物品的景象了。 相比之下,“戥子”还是保留着古人“戥子一称,二两八毫”的特点。而且直到现在还经常在医药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