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到民国是多少年?

杭税娟杭税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题目有些模糊,到底是清朝从建立到灭亡的时间,还是清末民初多少年呢? 如果是前者,那么答案就是268或者1314年,后者的话时间就不好确定了。 我猜测问者关心的是末代皇帝溥仪退出历史舞台,即公元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宣布共和开始;若是关心较大历史的变迁,可以看一下近代史的断代问题。近代史的边界如何确定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毕竟新文化运动也打着“告别封建”的旗帜),不过一般的说法是19世纪中后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段时间都属于近代的范畴。若按此标准,则民国可称“长达八十三年”。 但若论历史影响,中华民国的建立并不能和清王朝的陨落画等号。因为虽然清帝退位,但清廷实际直到1924年才彻底丧失统治权——1923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了曹锟控制的北洋政府,次年迫使清逊帝溥仪让出监国权力给段祺瑞执掌的临时执政署,从此清廷在形式上不复存在。因此从晚清政局走向民国的转折点的公论,一般以19世纪末期(慈禧太后死后)或20世纪初年为界。如袁世凯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发动二次革命,开始独揽北洋系势力(小站练兵时期,北洋军的核心,直皖奉三系皆由此而出)。

总之,民国作为一个时代是可以这样说的,但是作为政治制度,民国却是不如大清完善的。因为尽管清廷末年就已经有了类似资政院的立法机构,也有内阁兼行政院,但却无统一而强大的军队(全国各大军事势力均被分割制约),更没有形成所谓“超脱于政权之外”的司法独立、议会民主(预备立宪中的宪政体制其实已经具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轮廓)。辛亥后虽经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而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制,但民主的进程仍然在继续。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虽说是国民党一党专政,但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统领下,中国的民主共和制度还是在艰难地成长着。抗战胜利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使国民党获得了大量经济援助,使得其一时实力大增,但随着内战爆发、中共力量的壮大,国民党在战场上的连连败北,最终导致自己失去对政府部门的控制,而沦为地方军阀(“西南王”李宗仁、白崇禧控制的桂系与老蒋控制的中央系之间的拉锯战)。

如果单论政治制度,民国确实比清廷进步很多;但是如果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民国却是大大不如清代中前期乃至晚期的。 —————————————-

PS:看到题主补充的问题,应该是指1853年至1911年间清帝国的实际统治区域吧! 这就要说一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疆域版图确定的里程碑事件——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

在此之前,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导致列强对中国的领土侵略由鸦片战争时期的“蚕食”变成了甲午战前的“鲸吞”(《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中英《虎门条约》中列强的割地和通商特权),而《马关条约》的签订,却是中国人咬牙切齿地痛斥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同时亦痛定思痛地总结清廷因循苟且、丧权辱国的惨痛教训——从此,清帝国实际上已被列强撕去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当然,清廷仍把持着中央政权(东三省在光绪年间陆续开始设省;新疆伊犁将军改为巡抚,归总督节制;台湾建省,并先后设立了驻藏办事处与钦差大臣,名义上管辖着这些省份/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各省士绅也普遍支持清庭统治(江浙士绅甚至要求“留中御史”,批评洋人欺侮中国的软弱),百姓们也在“洋人比皇上还凶”的怨诉声中老老实实地交纳庚子赔款。 但是,从1900年起,各地反洋教势力的兴起(譬如武昌义和团)以及日俄战争的利益冲突,已使清廷的权威受到挑战;而1911年的保路闹剧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廷既无法阻止列强的掠夺,也无法约束各省州县的乱集资行为(修铁路本是好事,但各省为了借钱却竞相抬高股价,从中吃差价),更难以应对地方反洋教势力的崛起。于是,一个本来有能力解决内忧外患的清王朝,就这样昏着昏着就失去了权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