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商会会长是谁?
谢邀~我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商会的书,民国时期各地商会“有组织、有一定数量资本”的成立大多在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民初(1912-1916)。 这里有一篇民国初年上海总商会会长的文章,作者是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其睿,原文刊于《东方杂志》第3期(1914年1月1日),题目是“论现在之商会问题及将来之改革方向”,文章有点长我贴一部分上来 ……我们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研究中国社会的构造。因为经济问题是随着社会之构造而起的。在社会学里所谓社会之构造可分为四种:即(一)生产方法之组织,(二)生活方式之组织,(三)地位之分组,(四)关系之划分。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工商业界的组织——即第二种生活方式之组织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必须把下列几种人联系起来观察:(一)生产者,(二)消费者,(三)商人,(四)地主,(五)官僚,(六)知识分子。这六类人构成中国社会基本的六大集团或阶层。 在这些阶层中,商人阶级是最能代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的。因为我国自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和租界都相继设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有了萌芽,并逐渐发展起来。这一部分的产业大多数为商人直接或间接经营。我们讨论商业问题不能不注意到这个特殊的社会集团。
以职业分,商人可分为工业家和商业家两种;又以资本分,商人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当然,在大资本家下面还可以细分。我们现在所谈到的一般均指中小资本的商用阶级而言。这一部分人的特点是在生活方式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得依靠本国市场,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向外国市场,从而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
民国初年的商会基本上代表了这一阶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在晚清时,民间对外国商品和中国民族资本的竞争十分不满,要求整顿和改良的呼声很高,如清末立宪派提出的“工商救国”说就是这一呼声的代表。民元以来直至北伐前后,这种呼声更高,并且提出保护本国工商业的口号。这时各种商会组织层出不穷,至1914年全国已有各级商会500余处。这些商会一般都能代表本阶层人民的利益,并以此为号召团结群众。所以无论是封建军阀还是外国帝国主义势力都不喜欢这些商会存在。
在军阀混战时期,商会一般较难生存。到抗战前,全国还有商会200多处。 这中间以长江中游商界最有名,最有实力。这是因为这一地区是民族资本集中的地方,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以行业分,轻纺业和重工业中的机械电器业、采矿业的商会比较有影响。还存在着许多行业公会。这些公会是按工厂企业形式组成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和解决本行业的生产经营问题,同时也参与一些社会上和经济上的事务。它们一般都隶属各个商会或商务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