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醴陵是什么地方?
在醴陵,几乎每个人都要喝水,但有没有想过我们喝的水源头在哪里?在历史上,这个地区又是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醴陵。
1912年的时候,在湖南昭陵这个县城,因为纪念唐太宗李世民封禅醴陵的壮举,于是将县城改为醴陵县。
醴陵这个地方很早就有人类活动了,它在古代是属于古湘地的。在远古时期,这里的先民就有狩猎、酿酒和酿酒、饮食、制陶等文化,还创造了文字和语言。
到了舜帝的时候,派大臣的后人氏居住在舜江的沿岸,此地被称为罗阳。到了殷商的时候,罗阳这个地方又称为“耆”。
到了西晋的时候,叫“吉阳”。到了唐朝、宋朝时期,改名为“醴陵”。
在元代的时候,为了适应炒茶的需要,这里的制陶业特别发达。至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设立醴陵县教谕。从这个时候开始,这里也兴办了教育,当然,还兴办了军事,为了抵抗当时的倭寇。在明代,这个地方的陶瓷业达到了顶峰。
对于近代史来说,是非常遗憾的。1938年2月,日寇侵占长沙后,向东南进犯,企图袭击桂林、重庆,因遭中国第九战区主力部队英勇抗击而西北方。3月中旬,日军退却,两军在醴陵附近相持十余天,这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军在长沙地区的最后一次激烈战斗。当时守军在徐源泉的41师和许国德的73军,日军是5师团主力,以及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最后在爱国人士的调解下,双方以醴陵为中心,形成东、西、北三个包围圈,将日军围困半个月时间,使日军遭受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从未遭受过的重创,这就是有名的“醴陵战役”,也称作“第一次长沙战役”。
1944年9月,日军第三次侵犯醴陵,焚毁了县立中学。此后,日本人投降了。1945年6月15日,日军两个中队乘飞机和火车由长沙、萍乡来到醴陵,在罗家垅和西湖两条路上进行大搜捕。这次搜捕总共抓走了400多名青年和少年。被抓去的400多人中,有326人被关押在渌江中学和育才学校两所学校内。在日军的监狱里,牺牲了7人,在转移途中牺牲了2人,还有300多人被日军强拉去做工。所以,当日本投降以后,老百姓恨透了日本人,后来将1945年7月12日定为了“醴陵大报”,以表示纪念和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