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多少状元?

龙秉麟龙秉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高考考了623分,可第一批录取分数线是624分。”6月26日,湖北省阳新县一位考生查分后,发现与录取线只差一分时,一气之下吞吃了10多张安眠药。

笔者并不赞成这位考生的做法,但同情他的遭遇。每年考试之后,总有许多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想不开。记得当年(1983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全县文科考生261人,只录取53人,落榜后许多同学心理难以平衡,有人痛苦,有人焦躁,有人抑郁,有人消沉,我曾接触几位曾怀才志,胸有大志的同学,由于没被理想大学录取,最后均因生活所迫而弃学从商,其中一位还由于忍受不了生活重压,走上自杀之路。中国的高考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它的历史很长,从1952年一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19届毕业生。“三十年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无不笼罩在高考的阴影下——人的一生,要围着一个考试转,未免太过于悲酸!”这是著名作家李陀对于高考的评价。的确,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应该说基本上是经过了“层层筛选”,“优中选优”,“千里挑一”,可以说是高考制度实施以来最大的“状元”。其实,中国古代就有考状元之风。而真正意义

上的现代高考制度,是借鉴西方学制,于1905年废除的。从1906-1911年试办高等学堂,1912年改制大学预科,1914年再改制高等师范学校,但人们还是习惯称为“状元”。清末的状元,由科举转换为学校毕业后取得学位的学生;状元的头衔还是第一等的,叫做“钦赐进士”。

说到清末的状元。据统计,从1904年(光绪39年)到1911年(宣统3年),我国共有70人考上状元。这70人的姓名、籍贯和科考年份分别是:沈钧儒(进士),浙江湖)1905年 ;刘恩兰(附生),蒙古察哈尔1905年;朱汝珍(举人),广东高明1906年;张謇(举人),江苏如皋1906年;夏同龢(贡生)江苏常熟1907年;陆润庠(贡生),江苏苏州1907年;李桂芳(副榜),江苏盐城1907年;魏元光(附生),蒙古正蓝旗1907年;金国斌(监生),蒙古正蓝旗1908年;陆乃轩(附生),湖北武昌1908年;吴鼎昌(附生),浙江吴兴1909年;刘崇佑(监生),湖北武昌1909年;张仲浩(附生),浙江秀水1909年;宗梅魂(监生),浙江嘉兴1910年;翁之润(附生),浙江仁和1911年;沈尹默(附生),浙江湖州1911年;夏寿田(举人),湖南长沙1911年;殷鹤孙(监生),江苏苏州1911年……

从以上清朝末年的状元考选情况看,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采用西方学校制度,实行应试升学,通过考试来决定学生的前途。但是,封建科举制度仍然在少数民族地区或部分农村地区继续存在。而状元中很多人都是以举人、进士及副榜、附生身份应试的,反映了这些人的文化素质较高,所读的学校培养较有成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