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制古币有收藏价值吗?
说起珍稀的古钱币,很多人都会想起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铜钱,因为它们存世量少,在市面上相当难见。一些特殊的古钱币也相当珍贵,因为它们题材独特或记载了某件大事。但如今市面上流传最多的还是清代古钱,这些占大多数的普通古钱币,真的都具有收藏的价值吗?其实,只要认准了钱币的材质,还是能分辨出古钱币的好坏优劣的。我国古代钱币种类繁多,按照材质可分为锡币、铜币(红铜币、青钱币、黄铜钱)、铅币、铝币、铁币、银币等。每种材质的钱币都有不同特点,下面,小编就先为大家说说铅币的相关知识。
其实,我国最早使用银本位币制的国家是蒙古帝国,而非欧洲各国。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蒙古帝国开始铸造银质的古币,称大元宝,流通全国各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银本位币。我国宋代已经有了银匠,但不是主币,只作为辅币或特权货币使用。
元代也有银钱,但主要用作赏赐,流通使用的银钱主要来源金银器、废钞和海外贸易。世祖忽思惕克(1265年~1294年)中开始对商人运来的银束以一定重量之白银再铸造成银钱。由于蒙古人对钱币尺寸有特殊要求,所以银钱铸成后往往特别小,最小者只有一般钱币三分之
中国古代的铅币有很多,最典型的是汉代的半两钱,宋代的大观折二,南唐的贞观贝钱多沿用到唐朝末年,宋朝时期铜钱不多采用铅芯夹铜的传统,一直沿用至清代。铅币在古代价值可与白银媲美。
从历史来看,铅币的兴衰与整个银钱的兴衰有很大关系。银钱旺盛时,铅币也繁荣;银钱衰微时,铅币也跟着萧条。在明代以前,中国的铅币发展一直处于高于世界的水平,远远优于世界各国。如美洲各国(包括北美和拉丁美洲)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才开始铸造铅币。
清代的铅币基本上沿袭了明代的制度。顺治六年(1649年),户部奏准,各省所铸钱文,直省通行,不必受限。于是,浙、赣、湘、鄂、川、粤等省所铸铅钱,全国通行。此后一直到清末,历经200多年,各地钱局基本上是一半铸造铜钱,一半铸造铅钱;有的钱局更多的是铸造铅钱。
清代的铅钱质量较过去有所提高,如把过去的铅钱(即秃宝盖之下的“贝”字缺少一折的)改为“贝”字带折,并铸满汉文。再如,有的铅钱还用压印方法,分为阴文和阳文两种。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省藩府解散,钱局停工。中国的铅币至此断绝,仅存纪元而已。
现代的铅币最早出现在1935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出品的方形“苏联志愿军奖章”,正面为“苏联志愿军奖章”字样,背面为飞翔的和平鸽及三座盾形徽饰,以此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民革命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胜利。此币为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铅币。此后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铅币未得到发展。
我国从1980年(庚申年)开始铸造纪念币,其中1985年发行的《世界铜币》邮票纪念邮票中有一种英国十二英帝铅币形象。这就是用稀有的铅币来赞美人类优秀的文化。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一种飞跃。而文化的进步则是另一种飞跃。前者是可用手触摸有形的物体,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它们都可以作为物质资料来使用,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而后者却难以把握,因为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它只能陶治人们的精神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内涵,开发人们的智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人们进取、向上。这即是文化的意义所在。
上述的英国十二英帝铅币,由于时间的久远和历史的变化,现存世量已不多。这是稀有的珍贵文物,它既不会毁灭,也不会流失,由于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将永世长存。因为它是文化的象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