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的收藏价值高吗?
烙画,也称为焦画、烫画,它不同于绘画,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不同于书法,却有着书法的韵律,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据考证,烙画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早期作为装饰墙壁之用,也称“炙画”、“熏画”。《韩非子·十日谈》载:“昔昭王妻纣王子(王子为纣王子考,又称武王幕弟子),娶妻美,昭王乃熏其妻以麝香,曰:‘苟可使妇为美人乎?’于是遂生子,其名曰“受”,受,遂以麝香熏其生母而名之。”这便是“焚香画”源头之所在。
据《贞观肇造实录》载:“秦王破流贼,收其妇女子为贵妃,宫中争烙香为戏。”此烙香为戏即今日之烙画。因流传于宫中,所以又称“宫画”。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烙,炙也。”即火烧也,将烧着的东西物放在物体上烫出纹饰,叫做烙花。据考证,唐代已出现专业烙手艺人。在唐代画工杨升的《栽捉歌》中就有“刻木难似为人真,刻泥最易土不离身。不如炼取胸前泥,印作佳人一样人”的诗句。说的即是用胸前的泥条印花代替姑娘的真容,因胸泥极易脱落,所以常以女性的体态、发髻、面貌等加以表现。
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妓女》记载:“每三一日,两妆阁攻文,姊妹相誉,曰‘拜香'。”即两姓人家于三月十五日“拜香”,乃于室内大门两侧贴“招财进宝”门帘,窗户上张贴纸画,或贴在乐器、家具、被褥、衣服之上。此类纸画即是一种早期烙画。
因宋代皇帝偏爱此道,致使宫廷烙画达到顶峰,流传于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柳鸽喜鹊》等作品,皆工写兼长,堪称为绝世佳品。尤以赵(佶)京脍炙人口的《竹鹊图》轴,画卷中一对欢腾的喜鹊,被炉火煅烧得刚以毕现,活灵活现,堪称珍品。
元初,文人与市民阶层兴起,促进了诗歌、戏曲、绘画、说书等多种文艺形式的发展。民间书籍、刺绣等物品有了广泛的需要,漆绘、烫画也随之盛行起来,并出现了职业性的匠人。明代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儒学和封闭自守,使得画种题材局限于征辟、归隐、科举、花卉、翎毛等领域,题材较为狭隘,烙画也就难以有大的发展。
清代后,文化萎缩,更加缺乏绘画人才,尽管一度设立画院、兴办画学堂,但只是培养了一些工匠式的奴才,并无大发展。而民间的烙画在实用品上发展到了极致。如家具、用品、饰件等,已成为商品,行销全国。单在滑县大广高速口附近的烙画专卖店就有千家之多,从业人员达四万多人,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对美术工作的重视,使烙画这一品种焕发了青春。许多著名的美术家从新的角度给烙画以高度的赞扬,同时也带来了新面貌。1972年,毛泽东主席接见尼克松总统时,曾将一张自己亲手制作、题为《夜读》的烙画扇面赠送给客人。1973年,周恩来同志又馈赠澳大利亚总统一张《松鹰图》。1984年,李先念总经理又赠送日本朋友松冈时英一张《雄鹰》。1985年,钱佐汉司长又赠送日本朋友的《雄鸡图》。所有这些说明,在当今世界上,中国的烙画艺术品正越来越受到国际友人的重视和赞许。
纵观烙画的发展历程,它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区别于其他各种艺术,因而烙画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评价烙画的收藏价值,可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历史价值上看,烙画并非现代产物,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岩画,到当代的漆画、壁画。可见它的历史非常久远,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第二,从现代意义上看,现代烙画艺术则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生命力,使它依然显得生机盎然。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丰富多彩,因而对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渴望得到更多的精神食粮,现代人的生活理念比起古代人来说,也更趋向于个性化和多元化。而烙画艺术恰恰能满足这个要求,无论是作为装饰画,还是作为工艺品,它都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从它的图案到造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上它鲜明的艺术特色的个性,为人们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