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银如何消费?
银两有大有小,最小的称为制钱,上面有开炉铸造时的年号。制钱形如铜钱,当老百姓需交清赋税时,一般将制钱装入布袋,通过秤秤重量来计算制钱数量。
银子的大小不同,上面一般刻有印记,如标明产自某个银炉、银匠名字或地名等,银子有被磨损的情况,大小形状也各不相同。
银子可到银号、钱铺换成铜钱后使用,当时有“平”,标明银子与铜钱之间的兑换率,有京平、秦平、关平、宝银或洋银平等等,兑换比率多为1000文,少的为910文,多的为1100文。
商贾从外地买来货物后,如需在当地销售,首先要到钱庄或银号将银子换成制钱,并需要付一定佣金。
商贾将物品卖出后所得的制钱又可以换成银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将银子换成制钱时,要按商贾的说法算,商贾把1000文制钱换1两银子称之为“足平”。
按足平换取时,要付4分的佣金,如果商贾急需用钱时,可按991文换1两银子,佣金是6分银。银子由钱庄或商号换成制钱后,商贾的销售就不再需要找零找整了,使用起来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