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版别唐国通宝有价值?

融美诚融美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通宝钱自唐高祖武德四年开铸以后,作为唐代流通时间最长、铸行数量最多的基本货币,曾有多次改铸。从唐初至宋初的300多年间,这种钱版式极多,其中绝大多数为普通品,仅有个别版式有较高的收集和珍藏价值。下面即从钱文、铸地、铸造局三个角度,着重介绍几种唐代国通宝珍稀品。

“国通宝”是用“开元通宝”钱翻砂铸造,钱文内容相同,行书笔体亦酷似欧阳询手迹。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铸造“开元通宝”钱时,当时正处于初建王朝、百废待兴之际,由于流通货币奇缺,所以初铸的“开”字为“開”即有简化点。至武德七年,“开元通宝”钱初步铸行有一定数量之后,才将“開”字改为“开”,但因初铸的“開”字行用钱有相当部分仍在社会上行用,所以就出现了用初铸“開元通宝”钱翻铸的“国通宝”钱,并作为少量的特种铸品补充流通市场。因此,“国通宝”钱铸造于唐初武德年间,存世极为罕少,1970年在江苏省扬州唐代鉴真瘗(yì)发塔内发现过一枚,现在台湾作珍品收藏。

“国通宝”钱早期曾被误定名为“通宝”钱。因为,这种钱在1956年发现时,由于“国”字的右侧无金属文字,且锈蚀严重,文字漫漶不清,辨识时只能识读出“通宝”二字,当时定名为“通宝”钱,后经研读钱文,辨识出右侧为“国”字,才更定名为“国通宝”钱,所以早期出版的古钱书中收有“通宝”钱,实际上不存在仅书“通宝”二字的古钱。“国通宝”钱有传世和出土两种不同的品相,传世品通体呈暗红色包浆,出土品则锈蚀严重,文字大多漫漶,辨识较难。

隋唐五代时期,一些地方或中央某些机构铸造钱币时,为了标明所铸钱的权属和铸造地,在铸币上往往铸上了地名或铸造局名,史称地(局)铸钱。从钱币发现的情况看,五代时期地方政权割据,地(局)铸钱兴盛,而唐代地(局)铸钱却不多见。目前已经发现唐代地(局)铸“开元通宝”的有“昌”“土”“临”“并”“晋”“汉”“蔡”“洪”等,而为数更多的则是“国通宝”的地(局)铸钱,有“并”“晋”“蔡”“洪”等。其中以“洪”字记铸地的“开元通宝”和“国通宝”钱为洪州(唐开元二十一年,732年由豫章郡改置洪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所铸,洪州“开元通宝”钱径约25毫米,钱文为“开元通宝”右直读,穿左侧有“洪”字铭文,为洪州记铸地钱。

“洪”字记铸局的“国通宝”钱十分罕见,1973年在陕西省咸阳市城西郊区出土一枚“洪”字记铸造局的“国通宝”钱。此钱材质为青铜,径24毫米,穿8毫米,重3.1克,为小平钱。楷书“国通宝”三字,直读,穿左侧铸“洪”字,制作较粗糙。洪州铸造唐“开元通宝”“国通宝”钱,在新、旧《唐书》及宋代《通鉴》中均未见记载,此二种带“洪”字记铸地钱的发现,为研究唐代洪州铸造货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洪州“国通宝”钱存世极罕,极为珍贵。

以上是从钱文、地名、铸造局名角度介绍的三种唐代“国通宝”钱的珍稀品。除此之外,从钱文书体上还可以见到一种“国通宝”当十大钱,这种钱钱径约31毫米,重约12克。楷书“国通宝”直读,穿右、左及穿上分别有“同”“宝”“直”(“直”字仅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