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耳炉明代和清代区别?

查嘉一查嘉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是大小不一样。明代的香炉,体积一般比较大,像我们最常见的狮耳炉,明代的大概在边长22厘米以上,而清代的狮耳炉,一般在22厘米或者更小。因为明代是烧煤,煤的发热量大,火焰也大,产生的油烟也大,需要的香炉就要体量大,才能承接油烟。但清三代之后,人们烧的是炭火,热量、火焰和油烟没有煤那么大,所以使用的小一点的香炉是没有问题的。

二是造型的线条和装饰手法。主要表现在狮子的造型差异上,从明代到清代,狮子的造型从丑陋、野性、逼真到生动活泼、温顺、卡通。比如狮耳三足炉,从明初到明末,共铸造了4批,其中万历那批,是其中最极品的,从造型和重量上都要略胜一筹。再比如象耳炉,主要在明中期制作,到清代中期时有所制作,但主要还是一种仿制品。这些不同类的香炉,我们可以通过它们造型的线条和具体的装饰手法来区分它们的年代,比如明代的线条较为粗犷,粗矿而生动;清代的线条则较为细腻。

三是铸制工艺和铜料。主要是说这些香炉的内部,或者底足,或者炉口处都有什么特征。比如明代的香炉制作,一般是在泥模上雕刻出器物的成型纹理,然后将加热融化的铜水泼入到模子中,冷却后取出打制成器。我们称之为失传法,这种工艺铸造的器物看起来比较粗糙,但是很有生命力,而且由于铸造时,使用的模子是用泥土制作,模子不能重复使用(重复使用会影响器物尺寸),所以我们看到的同一批的香炉,虽然它们的尺寸都大致相等,但仔细观察都略有差别,因为它们都是用各自独立的泥模制作而成。

清代的工艺,从清三代开始,采用了翻砂法,所谓翻砂法就是在铜器外敷上很细、很均匀的河沙,将这种敷上沙的铜器埋进沙坑中加热,铜器受热后铜水流入沙土缝隙中,冷却后取出上面的器具,用这些残留有铜香炉造型的沙土制成模具,将加热后的铜水注入模具,冷却后取出,再进一步精心打磨,就形成我们看到的清三代铜香炉。从那以后,翻砂法大规模使用,使铸造工艺实现了量产,所以清三代之后的瓷器具有了造型规整、数量庞大、工艺精美的特点。清三代以后,铸工虽然仍沿用了翻砂法,但器物表面常常出现砂眼,这主要是制沙模的河沙不够细或者不够均匀,而且,清三代后,使用的铜料开始注水,就是加入了铅,降低了铜的品质,提高了铜器产量,但是也降低了铜器的品质,同时使用了其他的金属。

总的来说,明炉厚拙,清炉优美,明炉有神,清炉似人,明炉有型无拘,清炉有样有束,它们各得其妙。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