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普洱茶有没有罐装可能?
普洱茶在清代没有罐子包装。普洱茶在清代的茶商茶厂基本上没有用到过罐装,用的是竹筒或笋壳包装普洱茶,竹筒或笋壳包装普洱茶,在普洱茶界里面又有一个名称叫“窝库”。
所谓“窝库”指的就是使用竹篾或者笋壳包装的紧压普洱茶叶。竹筒茶主要是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德宏、临沧等地的傣族胞、基诺族同胞、布朗族胞、佤族同胞等少数民族中盛行。基诺族人喜欢将当地的茶叶用新鲜的竹筒,将晒青毛茶蒸软放入有15CM左右直径的生长期1-2年的笔直新鲜的香竹内,用小木棒打紧后再用剩下的竹节封口,再放在火塘上烘烤,边烤边取出茶筒周围的水分,这样茶叶就可以缓慢吸收竹筒的清新芳香,再经过3-5天的烘烤后就可以制作成一根竹筒茶。
而布朗族同胞、傣族同胞、佤族同胞等大多是将新鲜的竹子砍截成1M左右的竹筒,然后将竹筒内壁用小刀刮一层薄薄的青皮,再放入开水中煮沸1小时左右,将煮好的竹筒取出用小刀在煮沸的竹筒顶部剖开一个直径约15CM的开口,再将晒青毛茶放入沸水中稍浸一下然后蒸热后放入剖开的竹筒内,再用竹蔑或马莲紧紧将竹筒捆紧放火塘上烧烤边烤边将茶筒周围的水分烤干,让竹筒内的茶缓慢的吸入竹筒的芳香。布朗族人制作竹筒茶有其独特的风俗,当有外来客人时家里的女儿或者媳妇要亲自将竹筒茶砍制完毕才能将新砍制的竹筒茶待客,以此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普洱茶中的窝库茶大多是用新鲜的野生大竹壳、象鼻笋壳、箭竹鞭制作而成,如在普洱市宁洱镇磨黑镇、澜沧县文东乡、西盟县等地生产的窝库茶多用野生的象鼻笋壳、箭竹鞭制作而成,而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县等地生产的窝库茶大多用野生大竹壳制作而成。制作时大多是将晒青毛茶蒸热后用象鼻笋壳、箭竹鞭、竹壳包紧后蒸热后在晒干或烘干即可,或者将晒青毛茶装入象鼻笋壳、箭竹鞭、竹壳内蒸热后在直接放太阳底下晒干或者烘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