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黑釉瓷器会开片吗?
黑釉瓷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釉色之一,它是以铁为着色元素,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釉色,由于在烧成时窑内温度或气氛略有差异,则烧出的釉色也会略有不同。如果窑内烧成温度在1250°c~1300°C以上,高温时粘度较大,氧化铁易被还原呈亚铁化合物,因而釉色便会漆黑光亮;也有黑中略带暗红色的釉面称为“紫定”,或称“紫黑釉”。
有的烧成温度较低,高温时粘度也较大,如果釉层较薄,釉色便黑中偏灰;若釉层较厚,釉色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黑褐色。
有的黑釉器虽然也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但烧成时胎体吸收了釉中部分铁质,从而在黑色釉面上浮现淡淡的灰黄色线纹或斑点。由于这种黑釉瓷的外观酷似建盏,而建盏系用含铁量特别高的原料做成,一般认为这种黑釉瓷是在黑釉料中掺入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在还原气氛中烧出的。
如果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而且由于胎体较薄,胎中的毛细孔吸附黑釉中部分铁质透过釉层而使釉面呈现灰黄色星点,这样的黑釉器就称为“星点黑釉”器了。
如果黑釉瓷烧成后,在黑色的釉面上有黄色或黄褐色的斑点,可能是在黑釉料中添加了含钙质的原料,结果在釉面上呈现了析晶斑点。还有在黑釉上呈现褐色的油滴状斑纹,可能是在黑釉料中添加了含钛成分较高的原料。而有的在黑色釉面上呈现有黄色的点线纹,可能是釉的流动过程中,露出了胎的本色。
黑釉瓷器的烧制原理
由于黑釉瓷是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釉中铁分含量较高,一般在摩尔数3%~9%之间,当含铁量在7%以上时,釉中铁分就处于饱和状态,在高温融熔的釉中极易产生析晶,这就为产生各种结晶斑纹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由于黑釉瓷必须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所以当窑内温度达到1250 °c~ 1320 时,窑内已完全达到还原气氛,釉中铁分开始还原,且由于建窑的胎土中含有较高的铝、磷、钛等成分,釉中铁在胎的骨胶的催化下,使釉中铁以不同形式析晶,于是便产生了在黑色釉面上有着各种晶莹斑纹的“黑建”。
宋代黑釉建窑系不但有纯黑色的釉瓷,还有窑变斑纹瓷,它有两大类:一类是以铁结晶斑纹为主的“乌金釉”、“油滴”、“曜变”、“铁锈斑”四大类 ;一类是“黑釉白斑”和“金斑”两大类。
建窑瓷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00°C以上,器壁较薄。胎体表面在上釉前有一层薄薄的灰白粘泥,这层粘泥在烧成时处于半熔融状态,但未全部熔入釉中,有的形成乳浊带,使建盏釉有一种晶莹的玉质感,有的形成白斑,有的与胎质本色同时显露,这就形成了建窑黑瓷乌金釉中“金丝铁线”的装饰效果,给人一种自然朴实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