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杨彭年制的锡包壶值多少?
一九八九年二月,美国纽约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把清代制壶名家杨彭年所制的曼生款锡包壶以2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24万元左右)成交,这件成交价最高的紫砂“天价”,把藏界人士的目光集中到紫砂器上。拍卖行在介绍这笔拍品时称:“壶名圆香壶,壶高55毫米,底宽86毫米。黄红相间的紫砂泥质,是用锡皮包着。杨彭年制、陈鸿寿书法篆刻”,特别强调此壶是用锡皮包着的,可见锡包壶是紫砂壶中较为珍贵的品种。
紫砂素器光润自然,古雅质朴;彩釉素色珠联璧合,妙趣横生;包锡镶嵌巧借天工,天成意境。以上所述三种工艺中,尤其以包镶工艺出现较晚,技艺精湛、稀少,更显珍贵。从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里找不到任何有关包镶工艺的资料记载,可见其出现应晚于明代。
关于包锡工艺起源于何时,无史料可查,一般认为是在雍正至乾隆中期的五十年里。如若考证确凿,那么包锡工艺的创始时间就要提前到明代万历年间了。万历皇帝酷爱紫砂,御窑厂专门为皇帝烧制御用茶具,在为满足万历皇帝玩赏及追求新奇珍玩的要求下,应皇家之需烧制的新品——包镶锡壶便应运而生。后来,此工艺在宫廷为清朝皇帝沿用。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收藏有从明代流传下来的包锡包铜工艺紫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