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瓷器是什么样?
三国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制瓷工艺在继承东汉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创新和发展。施釉工艺普遍采用蘸釉法,釉药的烧成温度有所提高,青釉的玻璃质逐渐透明,釉面常有蟹纹开片。在造型上出现许多新的器类,有钵式壶、虎子、魂瓶(即堆塑罐,专作随葬)及各种禽兽形象的水盂、唾盂等,器皿的制作日趋精巧,工艺上普遍采用捏、塑、堆、贴、刻、划及模具印制等技法,造型趋于多样化。同时,三国青瓷还注重以雕刻手法来表现装饰效果,普遍采用堆贴和模印贴花的装饰,花纹有动物、人物、建筑等,这种装饰方法盛行于吴国,越窑亦有仿制。1955年在南京板桥镇前皇村吴国墓中出土的一件堆塑罐,罐身上堆塑着象征化生不灭题材的羽人、亭台楼阁及飞禽走兽,场面雄伟壮观,是当时堆贴法装饰的代表作品[彩图10]。在装饰风格上,魏、蜀、吴三国各有所好,但就整体风格来说,北方偏刚健豪放,南方较细腻秀丽。
与东汉情况相似,三国时期的青瓷窑场亦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其窑口仍为越窑和婺州窑,三国时青瓷的产量和质量均超越东汉,烧瓷水平也大为提高,特别是吴国的青瓷,造型精美,釉色晶莹光亮,已接近后代的翠青色了。如1956年在南京北阴阳营吴墓中出土的一件青瓷虎子,釉色即显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