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年月日怎么写?

羿雯桃羿雯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 题主提到的年月日应该指的是题头的时间性信息,这些信息的书写在书法作品中很常见,但通常的书写规则比较随意,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因此各书家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写法。 我试着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王羲之《兰亭集序》 此帖中,“永和九年”四个字分列于四个章处,王右军将其均写得较为工整方正,且笔画粗细有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12字位于正文之首,是全文的中心主题句,故在书写时尤为注意。王羲之在此采用了与正文迥然不同的字体结构——将“永”“和”“九”“年”“在”“癸”“丑”七字分别写成半扁方、方形、上宽下窄形、左收右放形、上下等宽形、左收右放形、左右等宽形,这样既丰富了章法上的变化,又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这七个字虽然都用了行书的笔法,但是每个字的起笔落笔以及笔画形态都有所不同,这使得整段文字读起来更加生动活泼。

颜真卿《多宝塔碑》 在这一作品中,作者在正文中没有出现任何关于时间的信息,仅在最后的跋文中有记载——“开元二年四月二十九日长安西太原郡文庙画圣韦尊师撰书人汝州叶县令卢怀慎李邕郑虔阎公撰书匠郭家弟子冯绍正勒石” 从这段跋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唐玄宗时期开始书写这篇作品的(开元即唐朝玄宗李隆基的年号),而“二年”“四月”及“二十九日”便是其确切的书作年代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二月”不是“腊月”,而是农历三月。这是因为古代将一月至三月称为孟仲季,所以三月的别称便是“暮月”或“杪月”——这个细节一定要记牢哦!此外从这幅作品中也可以看出颜楷在书写年代信息时的特点:一是字形偏长方;二是笔画相对粗;三是多用横折钩。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这幅作品同样没有出现正文中的关于时间的表述,而是出现在最后一段的结语之中—— “沙门弘福塔头辩机笔受” “弘福寺”指的就是西安大雁塔北面那座寺庙的名字啦~“沙门”二字出自佛教典籍,泛指南北朝时期的僧人。据记载辩机和尚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为宠爱的嫔妃阴氏的侍者兼情人。不过由于他品行不端,最终遭到了杀身之祸……总之这是一位很具有争议性的僧人。至于“笔受”一词则来源于佛家的说法,原意为“受法”,也就是接受传授的意思。

柳公权《神策军碑》 关于本帖的详细信息请参考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 此碑为唐宪宗元和三年所立,碑额刻有双凤朝阳图。碑阳19行,每行38字;碑阴31行,每行约24字;碑侧各有4行,每行约20字。此碑书法结体严谨,棱角分明,气势劲峭。柳公权在这件作品中主要使用了斜横、悬针竖、弯头钩三种基本笔画,并且大量运用了一撇点和一点捺两种偏旁部首来进行创作。这种独特而又简洁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整篇书法作品显得非常大气磅礴。其中有些笔画被拉长到了极限位置,看起来就像一根根直立生长的芦苇,给人一种坚韧不拔之感。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这是一件由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楷书书法作品。它的主要内容讲的是陕西麟游县的九成宫遗址内发现了一座泉水井的事情。因为这件作品的作者对古体字研究得非常透彻,所以在书写过程中往往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点画来体现其独特的风格特色。例如,他将“德”字右侧的一竖拉长为一条直线,并穿插到中间两点的中间去形成一个三角形缺口以突出该字的主笔作用;他还把“观”字底部的一竖弯钩变成了一个类似于“川”形的弯曲度较大的弧线以便更好地表现它作为主笔所应当具备的支撑稳定的作用力等等。

赵孟頫《洛神赋》 这个版本的洛神赋是我最喜欢的版本之一。 此卷用笔细劲有力,笔致圆润遒劲,墨色枯湿浓淡相宜。结体精妙,姿态妍美,法度严谨而神采飞扬,充分体现了赵体俊秀飘逸的风格特征。全卷共32行,前23行为小行书,后9行为大行书。其中前23行的字间距大小不一,有的紧凑一些,有的宽松一些,给人以错落有致之美感。最后9行的字间距都比较均匀,显得整齐有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元”字的最后一笔并没有像其他行书一样变成点,而是一直延续到下一笔“天”的横画末端才结束,这种做法使得整个字看起来更加美观自然了些呢~

米芾《蜀素帖》 这是米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天下第三行书”。《蜀素帖》的书写对象是一种质地粗糙、纹理纵横的麻织品制成的纸。这种特殊的纸张使墨痕显现出自然的凹凸起伏,从而形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蜀素帖》的通篇运笔流畅自如,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潇洒脱俗、不拘小节的气质。而且由于作者是在酒酣之际挥毫泼墨的,所以整个作品看上去显得格外灵动飘逸,十分迷人。 以上就是我对于“时间性信息”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吧^^

优质答主

我以颜真卿《大唐中兴颂》为例,讲讲“年、月、日”的写法! 大唐中兴颂 (全) 年、月的书写顺序是 “先月次年”(1) 月和年的结构都是从上到下写的; 日就很简单了,在这一天里写了几个字就直接写在相应的字的下面就好了; 最后,落款的时候记得写个名字或者姓名章哦~ 大唐中兴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