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书法法度?
“学书在师法古人,而师古人又要师其法” (宋·姜夔) “凡作字必先学笔法。” (唐·孙过庭《书谱》) “初学分布……各执一端,故有异同焉。”(晋·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今欲习书,先当识笔画法,所谓‘笔法’者,乃点画波磔之规律也……” (清·梁巘)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书法家和书论家认为学习书法首先必须注意书法的技法法则,要讲究规矩、法度. 因此历代书家都十分重视书法的法度,提出了不少有关书法法度的具体见解。
1、笔法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说:“笔之为物,在坚利而柔圆”(《艺舟双楫·论书十则》),又说:“书贵笔尖而不贵墨端”(同上书《艺舟双楫·论三书》)。这就是强调用笔的技法原则——中锋笔法为主;同时主张运笔的速度宜慢。
2、结体 清代书家梁巘在《评颜真卿《争座位帖》时说:此卷“结构因时生变,横细竖粗,皆以气行,不主故常"(《述林》卷八引)。这“因时生变"四字,说明结体的变化也是要有一定的规则可寻,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任意为之。否则的话就不能称之为“法”了。
3、章法及字间的布白 清代沈荃在其所著《学书法》中云:“字间疏密,须有气象,或如太虚片云,或如山间残月......然必有一贯之意。”“字间疏密”是有一定之法的。即要求每字大小要适当,左右之间要适度,上下呼应要协调等。如果一味地求疏或求密,或疏密失调,就会失去艺术的美感。所以,古人讲“计白当黑”就是这个道理。
4、意境 意境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一种审美理想与境界,也是一种审美创造的原则与方法。 中国古代文人十分注重通过艺术创作来实现一种理想的意境,这种追求也体现在对书法艺术的鉴赏之中。宋代书家黄庭坚曾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有神妙莫测之气韵。”又云:“意远甚近,趣高甚卑”等等这些,都是要求在创作作品时能赋予作品意境之美。
5、个性风格 这主要是在掌握了以上几点基本规则基础之上的自由发挥。因为个性的充分展现才是衡量一件书法作品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据之一。 总之我们在学习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要注意字的点画形态,尤其要对某些关键处的点画形态进行专门训练;二要掌握不同字体的特点;三要懂得怎样使线条富有变化以及如何使作品具有神采。 只要把握好这三个要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