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书法缺点?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中国书法大辞典》中找到过答案: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子仁等;湖南道州人(今永州市道县)。道光十六年状元及第。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试同考官,湖北主考等职。咸丰十一年,充浙江乡试主考;同治二年,任四川学政兼四川按察使。因母丧归里,主讲岳麓书院达二十年之久。善诗文词曲,工隶书,精研北碑,自成一家。为当时“湘派”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张裕钊、郑燮并称“晚清三大家”。曾自言其学习过程云:“初习颜平原《争座位稿》,又临北朝《龙门造像记各残石》,继则放笔作北碑行草。久之,悟北碑未必不可正书,乃于《张猛龙》、《张黑女》二铭,下苦功,渐能得其笔法。”晚年则专精《衡南帖》。他的隶书取法《汉隶》,尤喜《曹全碑》。初学米芾,后改颜真卿及北碑,并上溯汉魏诸碑,融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行楷疏朗俊逸、洒脱清丽,结构严谨缜密而舒展自然,骨力遒劲,结体平正而飘逸多姿,用笔含蓄蕴籍,刚中带柔,润中带涩。传世代表作颇多。在湖南的岳麓书院、南岳庙,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以及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均藏有其作品。著有《说文段注考证》2卷、《东洲草堂文集》4卷、《说文段注驳正》5卷、《何子贞先生手札》6册、《说文段注考证补正》3卷、《隶书分韵训纂杂记》2卷和《说文校议》等多种。
何绍基楷书《灵岩山寺碑阴》 何绍基的行书《李易安集序》也是他代表性的书迹之一。此件书作为纸本,纵二十三厘米,横五百零七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原载民国十二年(1923)辽海丛书本,现见摹刻本较多。该作系作者四十四岁时的作品。其时正值其书法从颜真卿到北碑转型期的成熟期,因此,这幅作品中既有颜字雄强丰腴的风格又有北碑的险绝奇崛之姿。运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锋圆转含蓄,侧锋顿挫生辣,粗细变化极大,有笔断意连之势,可谓沉雄古茂,气象萧远。其结字左右开张,欹侧中求平稳,整体章法疏密有致,给人以静穆庄严之感。此作的成就在当代已得到公认,著名学者、书法家沈延毅先生在《中国书学史》中对此评价甚高。他说:何绍基“这一件行书尺牍,笔画遒健,转折多北碑意味,与他的《灵岩山寺碑阴》一类的碑版是同一个路子,只是更接近行草书罢了”(p.330)。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此外他还著有《说文段注考证》、《东洲草堂集》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