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书法之路?

侯宝库侯宝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子夔、伯云、子贞居士等,别号有沱江道人、湘绮老人,湖南道州(今属湖南省永州市)人。清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经学家。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咸丰初年曾担任过翰林院编修及国子祭酒等职,同治理应知县,曾署按察使。后官至广西巡抚。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因此被贬官,流放新疆。在流放的途中写下《辛未南还》一诗以感怀世事变迁。

何绍基早年师事曾国藩,学习“曾氏家法”,晚年任广东学政时又传授给康有为等人。他的行书师法颜真卿,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也颇深湛,他主张书法从楷书入手,提倡“藏锋”笔法,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笔笔到位而不露尖戳。其代表作如“道州城楼”“临汉登阁联”等等。此外他亦善篆书,尤长草书,行笔遒劲婉转,风格与自己的隶书类似。

何绍基的书法博采众家之长,尤其擅长篆隶,初学二王,后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目。何绍基的书风在当时影响甚大,后人称之为“何体”。何绍基的书法用笔圆劲厚重,注重藏锋入纸的笔势;同时他又反对一味的藏锋,追求笔画之间的变化。他曾提出过“折锋换笔”的观点,并且将这一观点付诸于实践之中,形成了一种“直画圆锋”的方法。这种方法具体是指写字的过程中,将毛笔折转过来再进行书写,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用笔的力度,而且还能增加笔画间的起伏效果,从而使得整幅作品看上去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这种“折锋换笔”的方法不仅增强了何绍基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而且还丰富了古代书法的创作形式。对于后世乃至当今书坛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优质答主

我的老师王振良先生,当年他是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他年轻的时候曾亲眼见过何绍基的“何氏草”。 后来他还把这套字送给我过,但被我弄丢了,所以很遗憾。

现在我只知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字形扁宽、笔划瘦劲挺拔且多弯曲。具体笔画特征,我就不写了。 现在我自己的作品也接近这样的风格了(个人觉得)。 当然这个只是对古帖的一个总结。

至于为什么形成这种风格呢? 我认为一方面是受到他的父亲的影响(他父亲是著名诗人、书法家,叫何绍文);另一方面就是受曾国藩的《四体字帖》影响所致! 这个帖子里面收录的就是这种风格的碑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