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大萆?

林全胜林全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二王”之后,中国书坛逐渐形成了以晋唐为高标的审美取向和学书传统。 这种审美取向后产生了两种极端的倾向——碑帖对立、南北相争! 从明末到清朝末年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南派北派的名家代兴,各领风骚数百年之久,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广泛! 由于帖学的兴盛与普及、加之政治与文化的影响、以及清代碑学运动的兴起……导致很多人分不清碑帖之辨、更不了解北朝、隋唐等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美学观念,这就给一些别有用心且水平不高的人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机会,他们通过贩卖玄虚、混淆视听、偷换概念等手段,让一些不明就里者上当受骗,使一些人走上邪路误入歧途而不自知。 这些人把“古质而后尚巧”的魏晋审美观倒置过来,鼓吹所谓“古拙”之美;把南北朝时期“尚情”的审美导向歪曲为“尚壮”“尚力”,用暴力和强横去取代平和冲淡的审美趣味;又利用明清以来文人学士对北方边塞文化的认同心理,肆意贬低南方文化。 于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书痞文人便以此为契机大肆鼓噪,妄图以“雄强之路”取代“二王”以来的正统地位,进而实现自己借古欺今、挟书自重、乱书界于一地的卑劣目的。 这个阴谋在20世纪上半叶基本得逞了(民国时期的一些大家如章士钊、于右任等都参与过这个阴谋),后来虽然被粉碎,但余毒至今犹存并仍在蔓延……

因此,认清这些乱象,了解北朝、隋唐时期的审美风尚和文化特点,掌握正确的评判标准和方法是我们学习和探究书法艺术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每一位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爱好者必须要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

苍穹啊苍穹啊优质答主

“法”字是形声字,本义就是遵循法则。(当然现在也可以理解为书写的规范等) 那所谓的草书是不是一定要用草书写呢? 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像王羲之写的《乐毅论》就是用正楷字来写的。 但是为什么人们看到他的字就觉得这是一首草书作品呢?这是因为王羲之在结体上追求了一种更加自由的形态,他在字中省略了笔画,并且把有些笔画进行了拉长或者扭曲,这种形式看起来就比较自由了;但是仔细看还是可以看到有笔迹存在的线条和结构的,所以并不是完全的乱序结构。 这才是王羲之所追求的“章草”的风格。这是从魏晋以来文人们都在寻求的一种理想境界——“自然”“流畅而又和谐”的美学风格。 所以我认为这个概念是从美学角度提出的,而不是单纯指书体的意思。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