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几何学问?

裘三九裘三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试着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是关于“几何”概念的由来与形成过程;第二则是谈一谈“比例”“协调性”等概念在书法中的含义与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所谓“几何”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几何”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γωμία(Γωμια或Γεωμέτρια)。最早出现于毕达哥拉斯的著作中,用来指研究直线和圆形的一种数学方法。到了公元前3世纪时该词被介绍到西方哲学及科学之中用以特指研究平面及立体图形性质的理论。

随着希腊化时代的发展、罗马帝国时代的到来以及地中海世界的统一,“几何学”逐渐成为了整个西方世界通用的术语,并由此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说的“Geometry”这一学科名词。“几何学”并非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它只是源自中国而又传入了中国罢了! 第二方面则是谈谈中国古代的“比例”“和谐”“协调”“均衡”等概念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转换关系等问题. 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体系里往往同时存在着“比例”和“和谐”两个基本要素——“比例”强调的是理性、秩序感以及逻辑性;而“和谐”关注的是情感表达、精神境界乃至整体气韵等方面的问题了----所以二者看似矛盾实则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一种普遍规律叫“阴阳平衡”,因此对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主张求其“中和之美”;这种观念同样适用于艺术创作领域,即主张追求“天与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就是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创作活动时必须始终遵循的原则之所在!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个度呢?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吧~例如:王羲之《兰亭序》全篇21行共344字左右,行数基本固定但字数则根据内容而定并无规则可言且每行长短也随内容变化略有调整却又不失章法布局上之协调美! 再如:颜真卿《祭侄文稿》通篇挥洒自如不拘泥于形式更兼字字独立又不失整体之平衡与稳定令人叹为观止堪称神品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之成为指导人们实践操作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而创造出无数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值得我们后人虚心学习汲取其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以造福子孙后代永世不衰矣~

优质答主

题主说的是“几”字吧,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 《说文》中有一个“居”字(古文是“居”),解释为“居,人之所止也,从尸,象人在屋下,一以象心。”“有”字古文作“曰”,解释为“有,守也、存也,从宀(音同妙),一象形。” “几何学”这个名词在东汉时已经有了,东汉的著作里有这样的句子——“凡六书之体,分为三画,所以包举形气用意之名,阴阳刚柔,五行之道,故谓之‘几何’。”(东汉 许慎著《五经异义·周易正义》) 以上引据资料都是来自我的作品——《中国文字学史》第五章第七节“汉字的造字法与古代数学关系研究”。 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题主要问的是“古人是怎样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图形来表达意义的?”或者说:“汉字为什么能超越时空的限制传达信息?” 这正是我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如果我说对了,请不吝点赞。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