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什么惠悲什么?
楼上的诸位都错了,应该是“悲喜惠施”而不是“喜怒惠施”。 我想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是这样的: 子舆与子桑友①。而霖雨旬月不下②。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③。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④。门间者曰⑤:‘子之作戏耳⑥!尚安用粟米?’子舆归,言子桑已丧矣⑦。譬诸梦,何哉⑧? 子贡曰⑨:‘夫子何为人者也⑩?噫!其陋也十一,吾从事文艺十二年而不睹鬼神之势十二,况郊乡(12)乎?’”
《大宗师》篇是《庄子》内七篇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主旨在于阐述“道”的本质,即“大道”的本性、精神、作用与特征是什么;同时阐明了只有顺应“大道”的本性才能成为“真人”——一个自由而无所畏惧的人。庄子的许多重要思想在本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深入的展开,是《庄子》一书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根据郭象的注释我们可以得知惠施为宋国人,他的主要学说主张以“历物意”来解释万物。惠施一生游历各国,最后客死于楚国。所以庄子和惠施见面是在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当时庄子正在此做漆雕氏的弟子。 “历物之意”是惠施的主要学说的总纲,那么“历物之意”是什么呢?历,就是推求的意思。也就是说他通过推究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特性来认识宇宙和人生的本质。这既是“历物之意”的宗旨,也是全文论述的基础。
关于具体的内容我们在文中可以看到,大体来说,包括两方面:从自然界方面出发,探讨宇宙万物的关系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从社会领域入手,对礼义、仁义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指出其不合理性。 这些内容看似琐碎,但作者却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把这种种关系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之间彼此交错又互相影响的关系变得清晰而透彻起来——这正是《庄子》一书的最大特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