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书法有哪些?
秦汉的书法主要指隶书和小篆,这是中国文字从象形到符号的飞跃时期。 先说小篆,秦代丞相李斯所创,小篆在延续秦国大篆的基础上,将原来粗细不均的线条变为对称的圆转线条,使字形趋于整齐,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的基础,李斯以秦国的字体为母本,删繁就简,化大为小,创造出了这种整齐划一的小篆体,同时他也主持了秦始皇的刻石工作,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小篆也广泛应用于货币、度量衡上,这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全面推广一种标准化的字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再说隶书,东汉末年张怀瓘《书断》曰:“隶书者,篆之捷也”;清代冯武《书法正传》云:“盖隶字与古篆字,各有体势而异于今,故曰捷也、曰别也。”由此可知,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隶书在书写上的快捷性比篆书要快很多,所以被当时的官府吏员广泛使用。 从出土的汉简来看,先秦时期的隶变已经初具规模。 到了西汉早期,程邈根据吏员的书写习惯,经过简化提炼,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隶书——八分隶书(又称秦隶)。这就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汉碑如《曹娥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等等碑刻中的楷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