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珠链怎么好多裂纹?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翡翠的形成过程,这样就能解释这个问题了; 翡翠是一种天然宝石,它的形成过程大约要经过几十亿年,在地球深处,含有碳元素、钙镁元素的矿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后,形成了深色的含矿物质的结晶体,也就是玉石的初始状态。 然后这些黑色的矿物晶体经过缓慢的运移和沉积,进入到靠近地表的岩层中。由于地下水的作用,使得其中的铁元素逐步被溶解进入水中。同时由于地下水的循环搅拌,原来排列紧密的矿物颗粒逐渐松动分离,并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新的晶形,也就是初步的翡翠。
但此时翡翠的颜色还是呈灰绿或暗绿色。之后,当有机质进入其中时,才会起到染色剂的作用,使它呈现我们常说的“翠”色。 所以可以看到,翡翠的形成过程中是没有“裂纹”这一环节的。所谓的“裂纹”其实是后期形成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种天然的“裂痕”会对价值产生影响吗?会有多大影响呢? 先讲结论:天然“裂”对翡翠的价值影响不大。如果是人工处理的“裂”会大大缩减其价值。 判断一个“裂”是天然的还是后天生成的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这件翡翠饰品的价值。要判断这个“裂”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就需要了解翡翠的产地了。
翡翠的原石主要出产在缅甸东北部密支那地区,以及俄罗斯东西坎迪克斯纳亚矿区和芬兰瓦利艾诺矿区。但相对来说,缅甸缅泰边境地区的雾露河西双河矿区所产的翡翠质量最好,颜色最绿,水头最好。而我国云南瑞丽也有小的翡翠矿井产出,但是产量极少,品质也欠佳。
我们可以发现,除了芬兰矿区所产的翡翠外,其他几个矿区的翡翠都有一个共性——产于深部的高压低温环境。这样的成矿环境,一般不会导致玉器在生成的过程中产生明显的裂纹,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裂纹”大多是后期的。
不过,并不是说所有的“裂纹”都是无足轻重的,有一个重要的例外情况需注意:当翡翠形成后,如果受到外来压力的挤压,有可能使其内部产生细微的变形,但是这种变形的幅度是很有限的,对价值的影响也不大。这种情况产生的“裂纹”往往是可见的,但是用手触摸感知却是没有明显起伏感的。 而如果是人工处理的“裂纹”,比如酸洗染色的翡翠,因为其原始结构已经遭到破坏,再加上染色剂的填充,会让这种“裂纹”变得非常明显,用肉眼就可观察得到,并且手感也是比较粗糙的。这样的处理对于翡翠来说,可以说是毁之一旦,其价值必然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