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大草书?
张旭,唐朝人,号称草圣。
他的草书,连书法家们都称奇,说:“当代无人能辨其字”(《唐书》); 他的弟子怀素,也是草书大家。
有幅自书的诗,在唐代就被称为“天下第二草书”——跟第一草书《王羲之兰亭序》齐名了……这个地位一直延续至今。 宋朝米芾评价说:“张旭所谓‘变化无常’者,此书是也”“沉着痛快,当为第一!”
明朝的文学大家徐渭对张旭也是极为推崇,说他是古往今来的草书第一人——就连他写的鸡零狗碎,也都是妙绝。 这幅《古诗四首》,是张旭的草书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字,通篇气势磅礴、飞动奔放而又端庄整齐——这是最难做到的极致!
汪元优质答主张旭的“颠草”,怀素的“狂草”,孙过庭的“书谱草”,王羲之的“行草”为中国四大草书
颠张醉素的书法在中国占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颠张指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他的草书与他性格一样:生性好酒,醉后呼叫狂走。落笔成言,挥毫立就。他的书法成就主要在草书上,草书又分“小草和大草”。张旭的草书是“大草”。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人称他为“草圣”。他的草书继承了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精髓,又有所新创。笔法狂放,线条奔腾起伏,一气呵成,气势十分壮阔,使后来的书家望而生畏。
怀素的狂草笔法纵情恣性,落笔飞墨,纵横不羁,不计工拙,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泼洒出满腔的激情。他笔中的妙道不拘于形式,从他笔下任笔挥洒留下的飞墨轨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生命的律动和作者超逸放达的胸怀,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大美。
孙过庭的《书谱》是学草书绕不过去的阶梯。临习此谱,既可作为学草书的入门向导,又可当作书法理论的教科书。其书法作品《书谱》的书法笔势坚劲,浑穆飞动,意兴浓郁,潇洒流畅,清超脱俗,圆润流转,气脉通畅,刚柔相济。通篇散发着逸气、灵气,并深具法度和功力。
王羲之兼善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中尤其擅长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羲之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人称为“行书第一”。其子王献之书法悟性极高,兼擅诸体,尤以行草著名,有“小圣”、“天然”之称。人称“二王”。“二王”书法艺术成为后代中国书法的主流取向,成为历代书法艺术的圭臬(拼音:ɡuīniè,本意是指玉制的圭和石制的臬。古代量度日影的器具,引申为准则或法度。)。
自羲、献以后,历代书家皆推“二王”,宋朝曾为王羲之书作《兰亭集序》建“宝帖亭”,后代帝王还把“御府”所藏王羲之法帖(“御府”是封建王朝藏兵器和财物的地方)分刻成“兰亭五刻”即:定武、长庆、神龙、淳化(qún hùa)、庄严,历代摹本、临本、刻本、拓本更多。
“兰亭五刻”中的定武本为世所重,原石屡有残损,拓本流传有“四字损”、“五字损”、“七字损”之别,存世的“二王”后学诸家临摹本中以唐人冯承素摹本(即故宫博物院藏神龙本)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