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投过中国陶瓷?
2014年5月,国陶(北京)国际有限公司成立,由国检联合国内大型资本共同设立。注册资本金3.86亿元,其中财政预算资金1.95亿元,占注册资金的50%。公司致力于传统陶瓷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国际化发展,通过并购重组国外知名陶瓷企业,进行技术引进、产品创新和管理变革,推动中国陶瓷产业进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 2017年05月,国陶公司与意大利IMOLA集团正式签约,将以其位于皮埃蒙特的TECHNOMARMI工厂为基础,与IMOLA集团在绿色设计、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开拓市场并打造全球领先的陶瓷制造基地。
2017年06月,国检中心与德国汉诺威设计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国际陶瓷设计中心”。双方将共同制定“中国制造”陶瓷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标准体系,建立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在内的各项技术标准;在产品研发方面,共同研发具有国际设计水准的新产品等。
目前,国检中心已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2012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了国际权威认证机构INTERTEK授予的“全球最严格独立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和“最具竞争优势的检测认证机构”的称号。
彭中优质答主尚金龙——《中国陶瓷》(中英文版)
尚金龙,男,1963年生。祖籍河南荥阳。曾就读于郑州大学中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分别获得文学学士、法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现为该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网副总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院刊《艺术教育》杂志执行主编。
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中国电影产业化研究》、《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文化生态研究》、《艺术学与文化战略研究》、《文化学研究》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学习时报》、《求是·内部文稿》、《管理科学文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报》、《艺术教育》、《东方艺术》、《雕塑》、《美术向导》、《东方收藏》及香港、台湾、澳门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300篇。出版《西方现代文化流派》、《中华文化艺术通识·雕塑·建筑》、《艺术学与文化战略》、“中华审美文化书系:中国影视文化”等多部著作,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文萃》(10册)等论文集、艺术集。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论文评选一等奖、优秀奖等多项奖项。
李林宏——西夏窑藏黑釉剔刻牡丹纹罐。
高25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10厘米。造型为敛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通体施黑釉,并剔刻缠枝牡丹纹,底无釉。
此罐为笔者1985年收购于西夏陪葬区,距西夏天盛年间(1149年—1169年)国王陵寝不足5公里。此器造型浑厚,剔刻流畅,图案生动,在西夏同类器中较为罕见。
西夏黑釉剔花瓷器主要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但两地黑釉剔花瓷器在制作工艺与装饰花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例如河南、山西一带宋、金时期的黑釉器物主要使用的是“滴珍珠”工艺。而西夏制作的黑釉器,一般不用“滴珍珠”,而使用剔划方法。此外,从装饰花纹看,河南、山西等地产的黑釉瓷器花纹以如意云头纹较多,而西夏产的黑釉瓷器则以牡丹纹最为突出。
黑瓷产生于东汉中期,以胎体和釉色乌黑发亮为其特色。西晋时是黑釉成型期,到了北魏、北齐时,黑釉工艺有了进一步发展。初唐时期黑釉生产大为盛行,并影响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至宋、金、夏时进入黑釉烧制工艺和生产水平的发展期。特别是宋、金、夏时期黑釉瓷剔花工艺有了空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