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兴款是什么年代?
“宜兴紫砂”,这四个字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宜政年制”和“景星观”印款的合称。 “宜政”指的是明朝崇祯皇帝给御窑厂颁发的年号“宜政”的诏书。 清初的紫砂壶上除了刻绘工诗文字画外,常用的落款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宜政年制”,另一个是“景星观”。 据史料记载,这两个章都是明末遗留下来的。顺治皇帝入关后,把原位于南京新街口的大行宫改为满蒙王公贵族居住的地方,并在此地兴建了行宫。
当时清廷为了防止有反清复明的势力潜伏在民间,对前朝的官吏及各种工匠都进行了登记造册,严格限制他们的行动,以防与民交接,暗中酝酿反清情绪。 据说由于清初制壶艺人较少,因此这些登记在册的手艺人们反而能够自由活动,从事自己的职业。他们当中有的为皇室及王室成员制作茶具,其工具、材料等都由有关部门专门提供;而大部分人数则供职于民间,按例向相关部门领取经费。 由于需要聘请高手制作御用器皿,朝廷的这项支出相对较高,因此乾隆帝曾两次下令削减制作紫砂壶的工钱,减少皇室用瓷的开支,以缓解财政紧张的压力。 其实,早在康熙年间,宫内所用的茶具就已经开始改用景德镇瓷器,紫砂壶只是作为收藏和点缀之用。那个时期的紫砂壶上常会见到“景星观”款识,因为“景星观”是故宫里的一个殿堂。 “景星”二字还见于《礼记·乐记》:“天地之和,阴阳之序,莫大于和。和者,至柔之物也,故曰景星。” 郑玄注:“景星,德星也。”唐代孔颖达释“言景星者是,光曜昭著,如星辰之状。”可见“景星”是赞美吉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