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国用米尺吗?
我国古代一直使用以“寸”、“尺”为单位测量长度,“寸”通常指代五官能看见的距离;而“尺”则是指代可以量度全身的范围(一尺=10寸)。由于人体结构大致相同且相对稳定,所以不同个体间“尺”的长度基本一样。因此古人说“丈量地面,一尺为度”,就是一尺长度测量一次的意思。当然,这种测量方式因为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而且很难保持客观统一,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计量单位”。到了宋元时期,我国开始制造和使用“丈尺”。
它是由6尺或3尺长的细竹竿做杆径,顶端装有一根铁针,用来划印测量,相当于现代的游标卡尺。虽然外观和原理上近似近代的游标卡尺,但是使用方法却迥然相异——不是现在“零位对齐”“上下移动”的操作方法,而是“在量尺的底部打一个孔,把尺放在要测量的物体上,使尺底之孔对准该物体的起始位置,然后卷紧绳子,拉出一段距离后解开,测量绳子的长度就是被测物体的尺寸”. 这种方法既不需要“零位对齐”也不需要“上下移动”,避免了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人为主观误差。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各种不同长度底座的尺子,以适应不同高度的被测量物。可以说是对后世精密测量的游标卡尺影响极大的计量器具。但这种方式也存在明显缺陷:只能测度直线形物体的长度,并且不能用于测量精度很高的物体。“丈尺”也有使用不便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丈量房屋等大型建筑时,必须要把整幢房子推倒重建才能重新计量,因此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明了更加精密的计量仪器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需求。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现代科学计量中广泛使用的计量标准——计量基准。它是采用最小分量单位表示尺度,具有最高计量标准的计量器具。1975年建立国家计量基准制度,作为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组成部分,由国务院发布命令予以公布。目前共公布了8项为国家计量基准,分别是中国码(长度类)、千克原器、克拉原器、毫安培基准电流计、国际埃仑伯恩温度计、秒振荡器、核磁共振波谱仪、激光光谱仪。
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精确度高,可靠性好,并且不受外界因素影响,适合任何场合下使用。特别是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计量基准传送网络,保证了各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这些新的计量工具的问世,结束了古代计量工具“以衡定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