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圆形画叫什么?
“扇面”,属于中国古代绘画形式中“写意”的范畴; “扇面”的形式演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扇面”的形式演变 1.团扇。最早的扇子叫做团扇,又称纨扇、宫扇、团帛扇,是扇子的雏形。东汉画像石中有雕刻彩绘的团扇形象,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也有诗云《咏团扇》。唐代诗人王昌龄《西楼》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寒蝉噪柳鸣高树,圆蟾光彩澄晴空。”的诗句,其中的“圆蟾”即指团扇。可见团扇在唐人生活当中是随处可见的,且与月亮有关联。
2.折扇。到宋代出现了折叠式的团扇——折扇。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乾淳祀庙》中记载了民间祭祀时“男女簇拥,各有司掌,扇上画赤脚罗汉,或云龙风凰”的扇子。这种折扇一直到明清都是文人笔下常见的书画工具。
3.折扇的演变。明中叶以后,折扇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入百姓之家,并且样式也越来越多,除了最常见的竹木制框架外,还有象牙的、紫檀木的以及乌木等质地精良的折扇。到了清代,由于满族人大袖之服装款式盛行,为适应这种情况,有将折扇改为直边的,称“直边扇”;有将折扇的上端做平直处理,下沿依旧保持弧度,称为“半截扇”;还有一种“流苏扇”,是在扇面上缀以丝绦作为装饰。除上述三种形式的外,还有一些异形扇,诸如梅花扇、荷叶扇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直至民国初期,在我国的一些偏远的地区,仍能保持使用团扇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