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面额有1000元吗?
你说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政治历史和经济历史的问题。现在的人民币的发行和兑换制度其实是对1948年解放前国民政府的“法币”制度和1955年人民币制度的传承和发展。
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纸币。但是那时候的纸币发行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由各省自行决定。这也为以后纸币的发行造成了隐患——在近代史上,各省发钞票可是个陋习。 到了民国时期,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各政府是无所不用其极:加税、刮地皮、发钞票。
当时的“钞票”就是今天的“印钞纸”,用今天的说法,那就是直接印钱。当然,也不是随便就能印的,还要经手很多手续。但程序越多,越能体现出政府信用,公众对票据的信赖程度也越高。可惜好景不长,到了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的信用已经降到谷底了,就算它不印钞票,公众也不信任他。所以这时候发行的钞票即所谓的“法币”基本上属于废纸一张。
1948年底,国民政府在连输几场大战后,干脆利索的把钱输了。当时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人民怨声载道,政府不得不于1949年初宣布改革币制。从此,人民币开始正式使用;同时,由于战事频繁,海关收入大幅度下降,财政部又无力发行钞票,于是从1949 年到166 年内,一直维持着金圆券与美元比价稳定的局面(当时出口收入的美元约3/4 用以购买黄金)。 53年以后,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贸易逆差巨大,进口商品绝大部分需要支付现汇。为了保持外汇储备和提高国际地位,中国政府不得不在1955年开始发行外汇兑换券,以便将大量的外国货币换回人民币。
当时的中国处于封闭经济体状态,没有国际收支顺差,因此只能在外汇市场上卖债融资,也就是所谓“卖方信贷”。这种卖方信贷的形式一直保持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后的一匹黑马。